准确而言,提振消费的关键,短期在于稳地产,长期在于去地产。短期在于稳定房地产市场来稳住总需求;长期在于以财政转型告别土地财政,从根本上提升消费率。

短期而言,提振消费的关键在于稳定房地产市场
自2021年起,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年均增速,也从2012-2021年的10%降至2022-2024年的约4%。房地产与消费的同步下行绝非偶然。房产占中国家庭财富的60-70%左右,房价下跌导致家庭财富缩水。同时,房地产下行拖累企业投资和政府支出,进而影响就业市场。这些因素均导致家庭减少消费、增加储蓄。
稳定房地产的关键在于扭转预期。预期偏弱导致需求不足,房价下跌,令预期进一步走弱。央行2024年四季度的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只有约15%的受访储户愿意增加购房支出,处于历史低位。
弱预期下,购房者更关注房价走势而非政策优惠,常规政策如降息、降低首付比例等效果有限。类似楼市过热时调控房地产,常规手段同样收效甚微。最终还是靠“三条红线”等强力措施阻断开发商资金流,才使房地产市场迅速冷却。
如何破局?房价由供需关系决定,供过于求使房价易跌难涨。应通过政策创造需求,扭转预期。例如,政府可通过收购土地及存量房、实施棚户区改造等措施,为房地产行业注入资金。同时,需要恢复市场对于民企开发商的信心。购房者往往会因为保交楼的问题,避开民企开发的楼盘。而且债务重组进展缓慢,导致房企的新增融资非常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可以为房屋交付提供担保、有序推进债务重组,以降低开发商的信用风险,稳定行业运行。
当然,稳地产并不是促消费的唯一手段。政府也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提高总需求,比如全民“发钱”,或者大幅增加社会福利支出。但现实中,稳定房地产或许是最可能落地的政策选项。但具体的政策出台,可能需要等到出口出现明显下行。历史上,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至2020年,外需长期偏弱,房地产作为内需之锚作用凸显。直到2021年出口增长30%,外需激增为调控地产创造了政策窗口。待外需再度趋势性下行,房地产的作用将再次显现。
长期而言,提振消费的关键在于去地产
中国的家庭消费率,也就是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约为38%(2018-22年的均值),远低于OECD国家的59%。笔者在2023年一篇研报中分析了其背后的三大原因。首先,家庭收入占GDP比重偏低:中国为60%,低于OECD国家的65%。其次,家庭的购房支出偏高:中国家庭收入中约19%用于购房,高于OECD国家平均的8%。第三:在扣除购房后,中国家庭仍将剩余收入的22%用于储蓄,而OECD国家仅为2%。
因此,提高中国的家庭消费率有三条路径:提升家庭收入占比、降低购房支出、减少储蓄率。但要看到这些都是表面症状,背后的根源在于土地财政。
首先,在收入分配上,中国公共部门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土地出让金(2018-22年占GDP的8%),这部分收入最终由购房者支付,从而挤占了相应的消费。家庭收入偏低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金融投资收益较低,一方面是家庭财富过度集中于房地产;另一方面在于融资过度依赖土地和政府信用,对资本市场发展产生了一定抑制。
其次,购房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偏高,原因在于土地财政下,住房用地供应受限,使房价相对于收入偏高。根据第三方机构Numbeo的统计,全世界房价收入比最高的十个城市中,中国大陆占了三席(北京,上海,广州)。
第三,扣除购房后,中国家庭储蓄率仍高。土地财政的底层逻辑,在于地方政府通过基建投资来推动土地升值,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出让收入,从而进行更多的基建投资。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基建投资而非社会福利。以医疗支出为例,中国家庭的自付比例高达35%,高于OECD国家平均的19%。由于缺少完善的社会安全网,中国家庭需要为养老,医疗和教育储蓄更多资金。
需要看到,这类长期预防性储蓄和前面提到的短期储蓄不同。居民增加短期储蓄是由房价调整和就业下行等周期性因素导致的。一旦房价企稳,就业回暖,人们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但除非社会福利体系显著改善,家庭仍将为未来不确定性储蓄。
去地产化的改革方向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入的“土地财政”,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税收能力和资本市场都相对落后的背景下,土地财政动员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与全球化共同驱动中国经济奇迹。但也要看到,土地财政导致了家庭收入占比偏低,房价偏高,社会福利支出不足,使家庭消费率长期偏低。
三十年后,中国已建成发达的基础设施,而税收能力和资本市场也有长足显著进步。如果想真正提振消费,需要告别土地财政,转向财产税和更完善的所得税体系。这将提升家庭收入占比,降低购房支出比重,并激励地方政府增加社会福利投入,从而减少家庭储蓄、增加消费。
此外,土地财政下房价过高,有房者资产升值,而首次购房的年轻人负担沉重。若将土地收入视为隐形税收,消费倾向更高的年轻群体面临更高税率。因此,财政从土地转向税收,不仅符合公平原则,还将使消费倾向更高的群体有更多资金用于消费。
常见的误区:长期问题短期化,整体问题碎片化
回到本文的核心观点:提振消费的关键,短期在于稳定房地产市场以稳住总需求;长期在于从土地财政转型,从根本上提升消费率。
在这一过程中,需避免两大误区。首先是长期问题短期化:因为“去地产化”是长期目标,便忽视短期稳地产的必要性。近年来的经验显示,虽然家庭购房支出下降,但房价下跌带来的财富损失,加上总需求走弱带来就业市场偏弱,导致人们增加短期储蓄,消费反而变得更弱。其次是整体问题碎片化:只看到表面的症状而非根源,虽能治标但不能治本。只有通过新一轮财政改革告别土地财政,才能推动中国经济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
尽管高估值之剑悬在头上,但在今年最后100天的公募投资上,基金经理的选择也不会轻易地偏离科技叙事。 今年以来,拥抱科技叙事已成为基金经理获得高收益的关键逻辑,而热门赛道超涨后的剧烈波动也在考验着投资...
全文共3497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网友橙子向北京商报记者描述,自己报名了某教育机构的20990元的课程后,上的全都是网课,而且“你想学的基本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教程”。 北京商报沸点调查小组 当“...
芯片领域,又迎来重大投资! 10月19日晚间,士兰微(600460)在上交所公告,公司拟与多方共同向子公司士兰集华增资51亿元,后者拟建设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产品定位为高端模拟集成电...
最近,新东方又开始置身于舆论漩涡中心。 8月22日午间,“鞭牛士”传出消息,东方甄选前CEO孙东旭可能将在近期离职。但很快,事情便有了反转,“南方日报”从知情人处获悉,孙东旭目前没有任何离职计划。 当...
红星资本局10月13日消息,京东资产交易平台信息显示,位于福建泉州的富力万达文华酒店将于11月3日进行整栋拍卖,起拍价约3.31亿元。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参与拍卖需缴纳保证金3310万元,截至目前,已有...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近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刊文指出机关工作中普遍存在“鞭打快牛”的现象,引发关注。 文章指出,在机关工作中越是效率高、责任心强的“快牛”,越被不断地加套拉犁;而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