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前在吃董孝廉的瓜,有一条新闻大星都没注意到。美国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新当选的120位院士和30位外籍院士。
这里面就有诺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
屠呦呦教授。
几个意思?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家,你们阿美评的哪门子院士?!
屠呦呦教授是1930年生人,现在已经95岁了。10年前,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候,网友们就有和大星一样的疑问,她为什么选不上两院院士。现在,看到新闻的网友们又问了一次。
这个话题很有争议性,一方说屠呦呦教授1978年就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比诺贝尔奖什么的不知早到哪里去了。而且过去几年两院院士增选时,中国工程院相关工作人员曾辟谣说,屠呦呦教授并未参选。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团队的研究人员也曾公开表示:“屠老师无意参评院士,也不会报名。”
另一方则说,不光屠呦呦教授评不上,饶毅啥的也评不上,但是酱香科技就能评上,协和的王辰院长也评上了,还是中国工程院的副院长。
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候选人年龄不能超过65周岁,很显然,屠呦呦教授超龄了。而且这还不是唯一硬性条件,其他包括院士推荐等等要求,曾经拦住过很多科学家,比如90年代,袁隆平曾经三次落选。
这在当年也引发了很大争议。袁老的成果都在田间地头和我们的饭碗里,论文啥的差点意思。他自己说过:“我本人所从事的应用科学,而中国科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是基础科学,两者所评判的标准并不在一个体系。”
当时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写了篇《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扼杀了科技创造力》的文章,批评对SCI的迷恋,说这些发了很多SCI的学者看不起没有国外权威文章,没有国际头衔,英语水平差的:
三无学者。
读到这篇文章时,大星脑子里立刻就有了画面。
袁老就是“三无学者”的典型代表,当年被评为了美国科学院院士后,社会上的争议和屠呦呦教授一模一样。
为什么屠呦呦这样的“三无学者”这么受西方学界欢迎,有人说是他们注重发明创新,坚持把这种规则落实到每个科学家头上。到底是不是这样大星不知道,但屠呦呦教授被发现的过程确实贯彻着这种规则精神。
60年代末,屠呦呦以“中医中药专业组”组长的身份加入到当时的国家抗疟“523任务”。1972年,她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提取出了青蒿素。到了1975年,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在屠呦呦的参与下被确定。
由于工作的保密性,屠呦呦过程中没发过任何论文。直到1979年,屠呦呦作为第一发明单位的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奖”,外宣刊物《中国建设》刊文介绍青蒿素的时候,还说的是一位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只是在后续表述时用了:
她。
这个“她”后来是怎么广为人知的?确实离不开美国朋友。
200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传染病专家路易斯·米勒(Louis Miller)发现非洲某些地方的疟疾的病人在减少,一开始他以为是世卫组织发帐篷减少了蚊虫叮咬,调查后发现,原来是中国的青蒿素。
这玩意儿谁发明的,不知道。那一年他与同事苏新专一起到上海参加一个关于疟疾的学术会议。其间,米勒向与会的所有科学家打听,是谁发现了青蒿素,不知道。
从那时起,米勒和苏新专就开始调查青蒿素的发明人是谁。
200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在化学领域的期刊Molecules上发表社论,说青蒿素发明人就是屠呦呦。2011年,米勒与同事在《细胞》上发表了他们的调查结论:“我们的发现毫无疑问地显示最大的功劳应该归屠呦呦。”
从2010年起,已经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米勒就开始向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推荐屠呦呦。5年后,屠呦呦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奖。在诺奖演讲中她说:“科学不是为了争辩,而是为了照亮人类的前路。”
相比起这个波澜不惊的考据故事,大星更喜欢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米勒和苏新专调查青蒿素发明人的时候,发现是本糊涂账,有七个单位都说是集体发明的,都说自己贡献特别大。
米勒先生就写了七封信给这七个单位,说在青蒿素的研制过程中,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向您表示敬意,除了您以外,您认为第二个发挥作用的是谁,结果都说是:
屠呦呦。
是谁说老外不懂人情世故的,这不是也会站起来敬酒嘛?
央视财经(记者 平凡 张娅芳)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将于今天(5月19日)24时开启。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本轮成品油调价周期内(4月30日—5月18日),国际油价先抑...
【宏观要闻】 1、世贸组织小型部长会议在法国巴黎举行。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出席会议并发言。王文涛表示,中方已向世贸组织提交《关于当前形势下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声明》,愿与各方一道维护国际经贸秩序和全球贸...
“想着在618换部手机,结果页面显示国补没了!” 今天早上,来自广州的张辰(化名)打开某东界面,看到满屏的“国补告急”,心凉了一截。 他同时还发现,如今想抢到“国补”,全靠手速。要么就是找朋友在有“...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以来,金融机构交出了首份财富管理成绩单,2024年渠道代销端出现了“增量不增收”的现象,尤其是代销公募基金的收入降幅明显,其次是信托和私募产品,唯独“固收+”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收入实...
6月27日,交通银行(601328.SH/03328.HK)在上海召开2024年度股东大会,共审议了包括2024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监事会工作报告、2025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聘用会计师事务所、修改公...
高瑞东 周欣平(高瑞东 系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核心观点 事件: 2025年6月6日,美国劳工部公布2025年5月非农数据:新增非农就业13.9万人,预期13.0万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