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在数字影像泛滥的时代,撕拉片以其“拍一张少一张”的特性异军突起,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对象。
与手机即拍即看不同,撕拉片物理层面的不可复制性(根据气温、湿度显影会有所不同),不仅赋予了消费者对过程体验的期待,更让年轻人在触摸到相纸的瞬间,切实感受数字世界里难寻的真实质感。
这种诞生于上世纪的即时成像技术,正从摄影爱好者的小众收藏蜕变为大众消费市场的“纸片茅台”,其价格的疯涨便是热度最直观的体现。
从停产前的70元/盒飙升至二手平台的上千元一盒,能拍摄撕拉片的宝丽来Bigshot相机价格从3000元涨至7000元,专业机型Polaroid 110B二手价突破3500元,拍摄体验价突破400元/张。
即便如此,消费者的热情依旧高涨,抢购热潮不断。
表面来看,撕拉片的爆红是明星效应与稀缺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宝丽来、富士在2008年和2016年相继停产撕拉片后,全球供应链断裂导致现存撕拉相纸成为“不可再生资源”。
这种稀缺性被商家巧妙包装为“拍一张少一张”的消费话术,配合明星同款营销,在社交平台形成裂变式传播。
在小红书上,有关#撕拉片#的话题浏览量已经超过6.3亿,分享撕拉片拍摄过程和成像结果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其市场热度。
深挖之下会发现,背后其实是数字时代的情感补偿机制在发挥作用。
当手机摄影陷入“按下快门即遗忘”的循环,撕拉片手动撕拉显影带来的 “延迟满足”,以及物质载体赋予的真实感,恰好填补了年轻人内心对深度情感体验的需求缺口。
当技术发展不断消弭物质与虚拟的界限,类似撕拉片这样的物质性符号消费,已然成为年轻人对抗数字洪流的实体锚点,未来也极有可能继续充当情感调节的重要角色。
红星资本局5月4日消息,近日,鞠婧祎、刘诗诗等明星晒出的撕拉片美照引发关注,使得这种早已宣告停产的胶片相纸再度走红。 有网友反映,拍摄一张撕拉片价格在300元至400元不等,认为价格过高;也有网友对撕...
最近,撕拉片火遍全网。 从鞠婧祎、欧阳娜娜到张凌赫、肖战,没有拍过撕拉片的明星仿佛会被内娱开除。一天一个小热搜,三天一个大热搜,所有明星仿佛约定般晒出几乎一样的拍照模板:只留上半身的大头贴,使用古早C...
俗话说“时尚是个圈”。 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撕拉片可能自己也没想到,在摄影技术高度发达的2025年,它竟凭着“强颗粒度”“成像过曝”等概念受人追捧,甚至被商家炒成了动辄300多元/张的“氛围感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