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是中国最强地级市。这个,大家都知道。
但要问,谁是中国中西部最强地级市?
恐怕要出乎大部分人意料:陕西榆林。
榆林到底有多壕呢?
先说数字。
今年上半年,榆林GDP是3485亿元。
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中西部地级市第1,甚至比浙江金华(义乌就是金华代管的县级市)、洛阳、珠海这样的城市还高,比南宁、太原等省会也高。
再举两个例子。
一是2013年春季开始,榆林开始15年免费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
榆林下面一个县(神木)在2008年,还开始搞全民免费医疗。
甚至,榆林还有一个让苏州羡慕的地方:榆林有机场。
根据最新信息,2025年冬航季,榆林机场有38条航线,通航城市有43个。
不光有机场,在旅游旺季,甚至可以直飞越南、韩国、日本等国外城市。

2025冬航季榆林的通航城市和航线情况
榆林凭什么?

榆林,起初拿到的不是一副好牌。
区位上,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北边就是毛乌素沙漠。
总占地面积4.29万平方公里,跟丹麦一个国家面积一样大。
户籍人口却只有约385.89万,相当于每平方公里84人。
地广人稀到这种程度,能用来干啥呢?
当战场。
明崇祯年间,李自成起义军攻打榆林镇,结果城陷后无一人投降;清康熙年间,榆林卫抵抗周世民叛军,得到了康熙帝御笔题词的嘉奖。
在抗日战争期间,榆林军民拼死防守,提出的口号是“不让日寇过黄河一步”。
榆林这块地方,很多值得铭记的历史,都能用这两个字概括:牺牲。

榆林在陕西省的位置
但改变命运,经常就在一瞬间。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煤炭供应紧张,国家将鄂尔多斯盆地列为重点找煤区域,“陕西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一八五队”在1981年奉命进入毛乌素沙漠,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找到了一块877亿吨煤炭储量的大煤田。
也就是今天榆林的“神府煤田”。

神府煤田
榆林也集齐了发展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
先说天时。
榆林从发现煤矿到市场经济之间时间较短,煤价被放开后,2001年还赶上了中国加入WTO的飞速发展期。
一位矿产资源相关从业者曾在某媒体面前算过一笔账:
“2005年,一吨煤有120元的利润,500万吨的煤矿,一年就是五六亿。”
要知道,榆林的矿产资源那是相当丰富,如果用土地面积换算一下,相当于每平方米土地下就有6吨煤、140公斤石油、1立方米天然气,比中东沙特狗大户还要豪横。
经营煤矿本身就是多金的行业,榆林的规模化放大了这种行业效应。
在巅峰时期,榆林诞生了上万名亿万富豪,被外人羡慕“家家房地产,户户典当行”。
国内房价暴涨那几年,榆林的矿主到西安买房,那都是一买一个单元。
一个土豪去抢房子了,另一个就隔着电话求帮忙买同款。
一场车展,榆林的销售额能飙到1.5亿元,甚至有人调侃:“开80万的奥迪A6,人家榆林的富豪还嫌土。”

榆林高楼林立的“大城市感”
地利方面,榆林的矿产突出。
不仅煤矿埋藏浅、煤层厚,地质条件也相对简单,开采成本仅约100元/吨,比邻近很多矿区开采成本低。
与此同时,榆林不仅有煤。
它有8大类48种矿产,全球第二大的煤矿、约6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超6亿吨石油,以及超8000亿吨的岩盐,金属镁产量占全球超40%,是世界最大的金属镁生产基地。
这些资源,很多都属于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
这进一步让榆林获得了国家的支持,收集到了发展的第三个条件,人和。
因此几十年间,国家在榆林的交通上投入百亿,建设包神铁路、神朔铁路、榆靖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使榆林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彻底改变了曾经闭塞落后的面貌。

榆林当地的立交桥 摄影:黄延
2016年,我国发布《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榆林再次赶上海外贸易运力升级的红利,在2020年底开通“榆西欧”专列,将本地的化工原料、零部件等商品运往欧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把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凑齐,即便是三四线小城榆林,也能实现经济发展的快速跃迁。
我们来看榆林近几年的人均GDP数据:
2021年,榆林人均GDP达到14.99万,成为陕西省榜首。
2023年,榆林人均GDP19.63万,上升15位,全国排名第5。
2024年,榆林人均GDP继续上升至20.93万元,逼近上海的21.68万(比深圳、苏州还高)。
经济数据只是发展的结果之一,产业才是实现这一结果的重头戏。

榆林人称“中国科威特”。
其实就是家里有矿。
但大家知道,家里有矿的城市可不止榆林一个。
榆林为什么就不一样呢?
中国的矿产,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国家战略资源”。
榆林的煤,具有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的特点,是优质的化工和动力用煤,自然也在其中。
在2001年我们加入WTO后,中国GDP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面加速,火电发电量快速增长,作为生产原料之一的煤,价格也随之飙升,造成了2002年后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煤价从275元/吨,涨到2011年的853元/吨。
资本也看上了煤矿的前景。
一时间,3.1万亿资本涌入煤炭开采业,烈火烹油式的野蛮生长,让全国煤矿的数量飙升至数万家,也让榆林这样的城市坠入产能过剩的噩梦。
煤炭价格,走向崩盘边缘。
2015年初“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从年初的520元/吨,跌到年底的372元/吨,全国煤矿总数,在2015年降到大约1万余个。
一些产煤大省为此付出惨痛代价,甚至很多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工资拖欠。
视野回到榆林,在这次煤价下调中,当地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基本都被淘汰。
低端产能要不得,煤价的断崖式下跌,就像是对“挖煤卖钱”的企业的一场大清算。
榆林反思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不缺能源,但缺高端能源产品。
与此同时,榆林要发展,仅凭资本的支持是不行的,还须立足于中国的市场、中国的战略。
2015年,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供给侧改革,核心之一就是“去产能、调结构”。
榆林的解决办法,其一就是升级技术,让热效能提升,碳排放下降。
举个例子。
煤化工链条中有一个重要产品,兰炭。
它是生产电石、硅铁、硅锰、金属镁等产品时,不可或缺的优质还原剂。
曾经,生产兰炭会产生含有焦油、粉尘、氨、硫化氢等杂质的荒煤气,处理方法主要是排放入大气中,或直接烧掉,业内俗称“点天灯”。

2006年以前,很多煤矿都用“点天灯”方式处理煤荒气
但现在,“荒煤气”经过除尘、脱硫、脱焦油等净化处理,留下干净的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收集循环回来,还能继续冶炼金属镁。
到最后,煤化工、金属镁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渣,还可以用来生产水泥、免烧砖。
将产业链条拉长,榆林的煤化工企业就可以在各个环节吸收营养,不断循环让自己发展壮大,进而反哺城市建设。
解决办法之二,藏在一组数据中:去年我们有大约55%的煤用在了电力行业,只有约8%用在化工领域。
可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我们能从煤中获取很多原材料,用来制作全世界的儿童玩具、衣服上的化纤,甚至买菜用的塑料袋。
煤是怎么变成原料的?
我们再举个例子。
榆林除了产煤,还有大量的岩盐,这两种矿物可以在煤化工和盐化工两条线上发生交汇,合作生成很多重要的化工原料。

榆林的一座煤化工基地
首先,煤化工生产的甲醇,可以进一步生产烯烃,用来合成很多化工原料,如可降解塑料、合成纤维、电池电解液。
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碳化钙,遇水生成乙炔,乙炔再与盐化工产生的氯气结合,能够生成氯乙烯单体,也就是PVC的原材料。
煤化工的不断进化,让榆林的企业抢占能源产业链的“链主”地位,一步步打破资源魔咒的层层封印。
我们现在看到的榆林,其实已经是它自我进化的3.0版本。

相比于其他的能源型城市,榆林其实有两个支撑其发展的内因:
一是坚持人才和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对城市的经济相当有野心。
早在2000年前后,我们国家就将榆林定位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这一战略定位,为榆林吸引了一批大型能源企业,而这些企业中的科研、技术人才,组成了榆林最开始的技术梯队。
随后的2010年,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来到榆林,着手围绕煤炭等矿产资源进行技术攻关。
2022年建成的50万吨/年煤基乙醇工业装置,就是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刘中民院士带队完成。
他们用十余年时间,让榆林拥有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煤基乙醇工业化项目。
与此同时,西安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也都在煤炭的绿色开采、碳中和等前沿技术上对榆林形成助力。
凭借这些技术布局与积累,榆林就不仅能把煤“吃干榨净”,更瞄准了下一个国家战略:氢能。
近几年,新能源车产业快速崛起,其中两个重要品类,一是纯电汽车,二是氢能源汽车。
这两条路线主要的差别在于,纯电汽车的技术核心是电池,锂及各种稀土元素不可再生。
而氢能源车的核心是氢能源及相关技术,虽需要一系列技术突破、成本攻坚、基建搭建,但氢气的来源相对丰富,被认为是下一代能源的主流方案。

第二届西部氢能博览会上的氢能源车
而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全世界都在追求低碳发展,制氢工业可以对风电、水电有一定削峰填谷的调节作用,也被认为是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问题就来了,榆林的煤炭等资源,跟氢能源有啥关系?
工业的推演过于复杂,我们再用一个例子来解释。
我们都知道,近些年日本一直不愿意发展电动汽车,一个官方的理由是,它们已经点了氢能源的科技树。
但日本要做氢能源,其实比登天还难。
因为它们国土面积小,本国内不仅缺乏化石能源,就连风力、水力、光伏,每一样都很难实现,所以在失去了福岛核电站之后,日本一直缺电。

原创 刘晓博 今天,G2的新一轮博弈引发了稀土、半导体板块的大涨。 国家持续的去产能、反内卷,也引发了钢铁、煤炭等板块的显著上涨。 上证指数一举攻克了3900点大关,收盘于3933.97点,创出10年...
原创 刘晓博 今天,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宣布: 截至2025年9月3日,广东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突破2000万,达到了2000.19万户,比2024年末净增95.31万户,增长5%。 这意味着,广东的...
赵伟、屠强、耿佩璇(赵伟系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摘要 事件:8月3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PMI指数,制造业PMI为49.4%、前值49.3%;非制造业PMI为50....
关于降息前景,美联储内部分歧正在加剧。 据美联储最新发布的9月议息会议纪要,在参加会议的19位官员中,略多于一半的人预计今年还将至少再降息两次,但有数人预计2025年剩余时间内只会降息一次或不再降息。...
最新爆料显示,虽然韩国之前在贸易协议中承诺的大举投资远远没有满足特朗普政府的胃口。 据新华社,韩美7月底达成贸易协议框架,根据美国总统特朗普当时的说法,韩国将向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美东时间9月25...
当地时间10月8日,美国参议院民主党人第六次否决了一项旨在结束联邦政府停摆的法案。截至当天,美国联邦政府关门已进入第二周,解决方案几乎没有取得进展。 当天的投票结果为54票赞成、45票反对。内华达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