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3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
据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的声明,一半奖金授予美籍以色列经济学家莫基尔,以表彰他“发现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另一半奖金则共同授予法国经济学家阿吉翁和加拿大经济学家豪伊特,以表彰他们“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既是经济学研究的风向标,也是对当前全球重大前沿经济议题的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从1969年至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共颁发了57次,共有99人获奖,其中美国人占了73位,占比近74%,遥遥领先其它国家。
当然,这一统计包含了在美国出生的美国获奖者,以及后来取得美国国籍的获奖者。
细看数据的话,自2000年以来,除了201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法国人让·梯若尔单独获得外,其余每届获奖者当中都有美国人的身影。每一年被讨论的大热人选,也是以美国经济学家们为主。
美国经济学家们,为何几乎垄断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今年获奖者有何不同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当今世界上经济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
图源:诺奖官网
乔尔·莫基尔获得了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一半。他1946年出生于荷兰莱顿,1974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西北大学教授。
莫基尔自1974年起任教于美国西北大学,研究聚焦技术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提出“增长的文化”理论,认为18世纪欧洲文化价值观转变推动科学知识向技术转化。其创立“有用知识”和“工业启蒙”概念,强调启蒙运动思想变革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作用。
另一半则由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共同获得。
菲利普·阿吉翁,1956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87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彼得·豪伊特,1946年出生于加拿大,197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布朗大学教授。
两人合作构建的“熊彼特增长模型”成为主流宏观经济学核心文献之一 。其研究提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主张政府需平衡竞争政策以应对创新过程中的矛盾 。
据财联社报道,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委员会表示,三位获奖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创造性破坏如何制造冲突,必须以建设性的方式进行管理。否则,创新将受到老牌公司和利益集团的阻碍,这些公司和利益集团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
“获奖者的工作表明,经济增长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我们必须维护创造性破坏背后的机制,这样我们就不会再次陷入停滞。”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委员会主席约翰·哈斯勒说。
三位获奖者的研究,为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理解技术创新如何推动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框架,这对评估科技投资和创新政策的经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而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聚焦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这也延续了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青睐宏观经济研究的传统。
为何青睐美国人
为何诺贝尔经济学奖几乎成了美国学者的专属奖?
一方面,这与美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一直处于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其在经济理论上的研究也领先于世界各国,特殊的经济大环境也为美国经济学家的成功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造就了许多著名经济学家,他们所研究的领域也是基于美国当时的整个经济环境。
当然,更重要的是,美国在经济学领域是公认最发达的,尤其在学术研究和教育方面。
美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完善,提供了从基础到前沿的广泛专业方向,且与金融、政策研究等紧密结合。
对于有志于研究经济学的人才来说,美国拥有多所全球顶尖经济学研究型大学,如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大多来自于此。
其中,无论从获奖者的数量还是影响力来看,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都位居前三。不少获奖者获得的博士学位或最早做出的科研成果,都是来自于这三所高校。
“在经济学领域,美国人或在美国院校工作的学者的优势地位更为明显。”已故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艾伦·桑德森曾表示。
作 者:周掌柜 知名科技战略专家、多家全球化公司战略顾问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进入2025年,“内卷”之风仍旧席卷,不少行业、企业举起了价格屠刀。 就在近期,汽车行业的价格...
“反内卷”作为焦点议题。监管层、行业企业陆续出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周陈表示,在新兴领域要坚持鼓励创新,“坚决制止盲目跟风,坚决制止一哄而上、一哄而起形成一哄而散”;传统领域则需更加注重...
近年来,乳制品行业在原奶价格低迷、饲料成本高企、行业竞争激烈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乳企面临的经营压力与日增加。 在此背景下,近期蒙牛乳业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财报,在行业低谷期业绩韧性凸显。 作为行业领头...
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民营经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贡献了超过半数的税收,六成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七成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其发展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活力、产业竞争力与长远发展潜力。 8月28日...
粤港澳大湾区澎湃的发展浪潮中,深圳龙华区以其坚实的制造业根基、活跃的数字经济生态和优越的区位条件,逐步成为湾区产业转型与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近年来,龙华区通过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双轮驱动的创新发...
作 者:星辰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一、要么进化,要么僵化 过去40多年,中国企业在做大做强方面,堪称“狂飙突进”,涌现出一大批领军企业。 比亚迪以186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