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王”寒武纪,再创新高!
周一(8月25日),A股AI芯片龙头寒武纪(688256)盘中股价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91元;截至收盘报1384.93元,涨幅11.40%,总市值接近5800亿元;成交额也放大至249.9亿元。
以收盘价计算,目前寒武纪股价位列A股第二,与贵州茅台(1490.33元)仅相差百余元。
但考虑到科创板大于主板的涨幅限制,加上近期科技股行情火热——股价反超这一幕,近期有望实现吗?
催化剂:高盛大幅上调目标价至1835元
寒武纪周一的抢眼表现,除了近期市场强势外,还得益于周末高盛一份研报催化。
8月24日,高盛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将寒武纪的12个月目标价从1223元进一步大幅上调50%至1835元,维持“买入”评级。
高盛认为,在中国云服务商资本支出增加、供应链寻求多元化以及寒武纪公司自身研发投入加强的共同推动下,寒武纪长期增长前景可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高盛并未采用常规的近期市盈率估值,而是选择了贴现企业价值/EBITDA(EV/EBITDA)模型,即“远期估值折现法”(discountedEV/EBITDA),且将估值基准年定在了2030年。高盛认为,届时寒武纪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率(EBITDA margin)预计将达到22%,与英伟达、AMD等全球同行的盈利水平更具可比性。新目标价1835元人民币,隐含了2030年预测市盈率44倍或2030年预测企业价值/销售额9倍。
据高盛计算,在最乐观的“牛市情景”下,若寒武纪芯片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约90%,其目标价可高达3934元。而在“熊市情景”下,若出货量增速放缓,目标价则可能回落至1211元。
数据显示,7月10日至8月25日,短短33个交易日,其累计涨幅高达158.87%,被不少投资者视为科技股新一轮价值重估的典型。
“寒王”大涨的受益者:章盟主VS各路ETF
那么,哪些资金享受到了寒武纪这轮大涨?
上周末最广为流传的段子之一,是有着“章盟主”之称的“牛散”章建平在寒武纪日赚超12亿元。数据显示,章建平去年年末新进寒武纪前十大股东,持股数533.88万股,今年一季度进一步加仓至超608.62万股,期末参考市值为37.92亿元。
以一季报608.63万股的持仓计算,8月22日,章建平确有可能一日浮盈12.61亿元;而本周一(8月25日)他又从寒武纪的大涨中,浮盈超8.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章盟主”外,机构、尤其是基金,也是吃到这一波“寒王”红利的主力。
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30日,共有405家机构持有寒武纪,合计持股6301万股,占总股本比例15.09%。
其中,公募基金又是绝对主力。上述405家机构中,有404家为公募基金。不过,由于中报尚未披露完毕,上述数据正在更新中,最终机构持有寒武纪的股份数量应远超15.09%。
科创50ETF则是“寒王”最大机构“金主”。如下图所示,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588000)、易方达上证科创板50ETF(588080)分别持有“寒王”1138万股、864.3万股,持股比例均超过2%。此外,多家基金公司发行的半导体ETF、人工智能ETF等也是寒武纪的重要投资者。
光是上述华夏、易方达的两只科创50ETF,8月25日在“寒王”上的浮盈增加就超过28亿元。
不过在上涨的过程中,寒武纪也发布了公告,提示投资者注意风险。
8月15日,寒武纪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指出,公司近期关注到网上传播的关于公司在某厂商预定大量载板订单、收入预测、新产品情况、送样及潜在客户、供应链等相关信息,均为误导市场的不实信息。敬请投资者理性决策,注意投资风险。
高盛上调A股未来12个月目标点位。 5月8日,高盛发布的最新研报,维持对中国股市的“增持”评级,并上调2025年每股收益预测,将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12个月目标点位分别上调至78点和44...
大宗商品市场正迎来重大价格重估,花旗发布了比高盛更为激进的看涨报告。 10月9日,据追风交易台消息,花旗银行最新研报显示出比高盛更为乐观的大宗商品前景预测,预计铜价将在0-3个月内攀升至1.1万美元/...
数据显示:自今年8月13日以来,A股市场成交额已连续28个交易日超过2万亿元,再刷新历史纪录。 另外,今年8月以来,两融余额已经连续突破2万亿元、2.1万亿元、2.2万亿元、2.3万亿元、2.4万亿...
在寒武纪(688256.SH)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焦点之际,高盛时隔一周左右第二次上调寒武纪目标价至2104元。而寒武纪的“股王”之位坐得并不稳,9月1日早盘股价下跌,再度落后于贵州茅台(600519.S...
高盛研究部最新数据显示,8月,全球对冲基金对中国的净买入创去年9月以来新高;对冲基金对中国的毛头寸达到两年来新高。 高盛主经纪商(Prime Services)数据显示,全球对冲基金对亚洲股票市场风险...
高盛报告认为,今年中国股市的强劲表现主要受益于"再通胀"预期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两大因素,而未来估值修复和流动性改善将继续为市场提供上行动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估值和流动性驱动的股市繁荣并非中国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