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伪装成国货的外资品牌,在国内畅销了三十多年,现在一年还能卖2000多个亿。
这个品牌就是金龙鱼,国内昔日的粮油霸主。
你信吗?一个伪装成国货的外资品牌,在国内畅销了三十多年,现在还能一年卖2000多个亿。
这个品牌就是金龙鱼,国内昔日的粮油霸主。
而如今这个昔日的霸主“鱼”,似乎“游”起来也有些费力了。
金龙鱼市值从上市高峰期一路下跌,至今累计蒸发,已经超了6000亿元。
食用油行业,向来是餐桌上的必争刚需,金龙鱼在中国市场的开拓之初,可谓占尽了先机优势。
上世纪末,一场关于食用油的资本舆论开始涌动。
先是充斥西方研究宣称猪油里的饱和脂肪酸,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消息,再是跨国农业巨头和海外油脂企业为推广产油率高、成本低的大豆油,宣传植物油的“健康优势”,联手造势,给猪油扣上了“健康杀手”的帽子。
1990年,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顺势推出市场,凭借事先铺垫好的健康定位迅速打开局面。
和彼时尚为国货的大宝,广告策略一样,凭借着“金龙鱼,天天见”的广告语和一系列明星代言,金龙鱼牢牢占据住了国人餐桌。
然而,即便金龙鱼的品牌包装上再怎么强调“中国制造”,资本结构上,其始终是外资企业,背后的控股方是马来西亚的郭氏家族。
然而纵有40%的市占率,金龙鱼三十多年的稳固,也抵不过行业总量的萎缩。行业总量连续三年的负增长下,昔日“油茅”的光环也挂不住了。
纵观去年,金龙鱼的业绩单实在有点凉凉:
全年营收同比下滑5.03%;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2.14%;扣非净利润降幅也高达26.42%。自2020年上市以来,其净利润已连续四年下滑,累计缩水将近六成。
盈利能力一直滑坡,毛利率也被对半砍。其主营的米面粮油业务毛利率不足5%。且成本端压力尤为突出,营业成本占营收比重高达99.9%,直接材料成本占比超90%,形成了“量增利减”的窘境。
产能过剩也是痛点。
金龙鱼去年的灌装产能实际利用率不足设计值的1/3。近五年新增15个基地带来的固定资产折旧同比激增18%,拖累净利润1.2亿元。
一整个结构性失衡。
去年年底,金龙鱼以55.69亿元增资鲁花集团,获得鲁花26.64%的股份,成为其第六大股东。
从市场份额来看,增资鲁花后,金龙鱼、鲁花、中粮三大巨头已经可以一举拿下中国60%的粮油市场,而金龙鱼的市场份额更是直接提升至45%以上。
鲁花在北方市场拥有花生油产品的高信任度与原料成本的优势,能够补足金龙鱼在品类和区域上的空缺;而金龙鱼铺满全国的渠道网,能为鲁花进军南方市场提供支持,按理说,这场增资和扩张,应该能让双方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但此举之下,不匹配的物流成本,使得双方也难以在短期内产生协同效应。且换股交易所涉及的高达45%的市场份额,所会触发的反垄断审查风险,同样不可忽视。除此之外,这场交易的税务成本高昂,也将反蚀利润。
这场粮油行业的增长停滞,或将重塑中国粮油行业的竞争格局。
每逢周末或是节假日,在绿茵草地上或蔚蓝海滨旁,在城市森林的夹缝或是市井社区的开阔地里,一个个不同主题的创意市集聚焦着众多热爱赶“集”的年轻消费者们。 宠物市集、复古市集、非遗市集、手账市集、谷子市集…...
赵伟 陈达飞 王茂宇(赵伟系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摘要 截止到5月中旬,美国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已经降至16%左右,但仍处历史高位。目前已进入数据验证期,如何观察美...
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 文/图)五一假期迎来一波消费旺季,银行也纷纷抓住机遇,通过线上发券、线下合作等方式,提振消费,扩大市场影响力。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家商场,记者看到不少珠宝柜台下方贴出“刷信...
伊利对澳优乳业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仅涉及账面调整,不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现金流及分红。 作者 | 孙晓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4月29日,伊利股份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营收净利稳居行业第...
前不久,国家推出“科创债扩容新政”以来,迅速引爆了债市。 刚刚,据中国货币网消息,徽商银行拟发行2025年第一期科创债,发行规模50亿元,发行期限3年,5月20日为簿记建档日。 注意!1年前,徽商银行...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Pro 这两天跟做外贸的小伙伴聊了聊,一派热火朝天的架势,美国客户连夜下单,一天恨不得八九个电话催,邮件噌噌来,然后咱们这边开始疯狂加班、抢船、抢仓库,导致美线价格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