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茶啤:给微醺经济“提神”

客服微996438433个月前财经知识61

尽管从消费者认知的情况来看,“新中式茶啤”的产品概念尚未在消费市场得到完全普及,但各家品牌对这个新兴的百亿市场已经呈现出虎视眈眈的态势。

“微醺经济”又行了?

当前品牌集体布局“新中式茶啤”的场景,不免让人联想到了此前由鸡尾酒、果酒等低度酒品类集体打出的“微醺经济”概念。而茶啤作为低度酒的一员成为市场“新宠”,则反映了市场竞争的节奏变化。

首先在产品方面,鸡尾酒和果酒为了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口感,通常会采用加水或混合勾兑的方式降低酒精度数。但是直接加水的处理方式,会导致口感淡薄,缺乏传统酒类的醇厚感和层次感,对于没有白酒饮用习惯的年轻消费者来说,有时会觉得口感寡淡,甚至是感觉到明显的勾兑痕迹,无法形成持久的美味记忆。

独特咨询创始人王伟设在《新低度酒饮,危机中的蓝海》一文中也提到,锐澳鸡尾酒酒精度只有3-8度,几乎与啤酒度数差不多,而且以洋酒伏特加、朗姆等毫无味道的蒸馏酒精为基酒,口感除了纯酒精刺激与果汁勾兑味外,根本喝不出纯粮固态酒的醇香与果酒的酸甜融合后的平衡协调的风格。

“2016年上市后,锐澳鸡尾酒短暂的火了一下,但消费者的新鲜感过后很快就抛弃了它,因为它无法形成持久的美味记忆和口感偏好。”

提神茶_什么茶提神_

而据锐澳鸡尾酒母公司百润股份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预调鸡尾酒(含气泡水等)在百润股份营收占比达到87.83%,但期内其收入同比下降7.17%,销售箱数减少8.81%至3237.82万箱,同比减少了312.7万箱。

反观新中式茶啤的产品定位,除了依赖精酿啤酒的基础特性拥有啤酒消费人群的基本盘,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各类中式茶元素的加入,令产品本身的口味和香气都更加丰富。并且在近十年里,新茶饮赛道已经成功打开了年轻消费市场,年轻消费者们对中式茶饮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显著提高,不论有没有啤酒饮用习惯,茶啤都大大降低了老用户转化和新用户尝鲜的门槛。

此外,在消费场景方面,鸡尾酒、果酒的消费场景主要集中在酒吧、夜店以及居家场景。其中,酒吧、夜店等消费场景有一定的消费门槛,疫情后两年,受经济环境影响导致线下客流量减少,消费者前往酒吧、夜店等场景消费的意愿和频次普遍下降。

居家场景下的酒饮消费也在发生变化。低度酒品类最初提出“微醺经济”概念时,主要解决的是年轻群体下班后独酌小聚的放松需求。然而近几年,消费者因为预算支出减少,消费观念越来越趋于理性,同时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又不断升高,年轻消费者们也开始寻找更具性价比,但又能提供情绪价值的饮酒方式。

_提神茶_什么茶提神

在此市场背景下,便利店调酒凭借经济实惠、易获得且有DIY乐趣,以及能够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获得情绪价值成功出圈。而便利店调酒使用伏特加、白酒等作为基酒和各类饮料“混搭”的方式,本质上是对鸡尾酒、果酒的“逆向工程”,因此鸡尾酒、果酒在面临消费者的选择时也被精准避开。

相比鸡尾酒、果酒在消费场景上遭遇的限制,茶啤则明显更集中于餐饮场景。精酿啤酒的产品属性,使其能够实现高度标准化,满足线上线下各类零售渠道的销售场景,“酒+茶”的产品创新也使产品变得日常化。

所以无论是餐厅、夜宵摊,还是居家场景,都有机会成为新中式茶啤的核心消费场景。而当茶啤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产品需求,同时又兼容了新的消费场景,“微醺经济”也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茶啤出位,更要持续扩圈

新中式茶啤作为酒饮消费市场上的新品类,之所以会受到酒企们的高度关注,不只是因为产品创新打开了新市场,还因为茶啤的出现反映出消费市场全新的增长逻辑:当消费市场出现萎缩时,品牌需要借助产品的跨界创新,在功能上做加法,从而在不同消费群体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实现多维竞争。

一个值得玩味的例子是2008年娃哈哈推出的啤儿茶爽饮料,在现在看来也是啤酒和茶的混搭,但在当时却没能获得成功。除了产品定位混乱和目标消费者不明确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消费市场正处于加速细分阶段,消费者们期待更多新奇的产品,能够在口味、功能乃至包装上提供更多的选择。

所以,在啤儿茶爽上市之前,脉动、激活、尖叫等功能性饮料成功出圈,与啤儿茶爽同期问世的水溶C100也成功在市场站稳脚跟。而作为另一个“反面典型”,2011年上市,仅仅是将茶做成了无糖版本的东方树叶,也遭遇了和啤儿茶爽类似的情况。

提神茶__什么茶提神

但在十几年后,东方树叶反而因为无糖的特点成功翻红。此一时彼一时,并不是因为产品有多么创新,只是因为过去嫌弃东方树叶难喝的那群“小朋友”长大了,从而导致市场的风向也发生了变化。

回到酒饮市场,鸡尾酒和果酒之前的走红,是因为产品定位更加精致,强调氛围感,个别品牌还有意尝试细分出女性市场。然而,精致、氛围感的用户价值过于单一,当消费者面临严苛的支出预算计划时,自然会选择去掉单一价值的产品,转身选择能够满足更多需求的消费品。

由此看来,茶啤叠加了新中式、茶叶、精酿等多重标签,是酒但又像饮料,丰富的口味不但提供了多种选择,融合了多种酒饮特点的定位也覆盖了中青年人群。更重要的是当前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常常被迫在价格和品质之间反复取舍,而新中式茶啤的定价虽然普遍高度工业啤酒,但在拥有精酿品质的同时,与传统精良的价格相差不算太大。

惊蛰研究所在网购平台搜索发现,普通工业啤酒的定价为每500毫升3.5元-10元,新中式茶啤的定价为每升10元-20元,传统精良由于规格和品牌差异明显,换算成每升容量的定价为20元-100元。

_什么茶提神_提神茶

单纯从价格来看,新中式茶啤的入门价格与多数普通工业啤酒的价格接近,但其价格上限又与传统精酿相当。因此,新中式茶啤很好地覆盖了上下两极市场,同时凭借新颖的风味成为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从精酿赛道衍生出来的新品类,新中式茶啤依旧风险与机会并存。

在精酿市场上,“有市场,无标准”早已是业界共识。在美国,“精酿”的定义来源于精酿酒厂,即由符合标准的精酿酒厂生产出来的啤酒都可以称为精酿啤酒。而在中国酒业协会颁布的《工坊啤酒及其生产规范》中,虽然将精酿定义为“由小型啤酒生产线生产,且在酿造过程中,不添加与调整啤酒风味无关的物质,风味特点突出的啤酒。”但这只是行业规范而非强制标准。

强制标准的缺失,意味着新中式茶啤在多品牌竞逐的市场环境下,可能出现产品同质化加剧,迫使品牌转入价格战,主动放弃品质的风险。例如直接用香精勾兑取代茶叶萃取,不但能够节省原料成本,还可以缩短生产周期,但会导致茶啤的口感单薄。在市场仍未完全确立的情况下,这类低价低质产品无疑会搅乱市场,阻碍用户教育、加速消费者流失。

什么茶提神__提神茶

另外,新中式茶啤借势“茶叶”也存在侵权风险。

2024年12月2日,信阳市茶叶协会发布声明称,截至2024年底,所有“信阳毛尖”茶啤酒的生产及销售企业均不得将“信阳毛尖”字样作为产品名称等进行商标性使用。此举立即引发了信阳茶叶协会与金星啤酒之间的商标争端,直到今年1月双方才达成和解,而金星啤酒的“信阳毛尖”精酿啤酒已经改名为“金星毛尖”。

据惊蛰研究所观察,虽然目前大部分新中式茶啤品牌都保守采用了普洱、龙井、绿茶、乌龙等常见茶叶品类名称,但仍有一部分品牌在产品名称里加入了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等地理标志,因此存在商标侵权的风险。

新中式茶啤当下的出圈,一定程度上是市场整体布局的结果。就如同鸡尾酒、果酒曾经风靡年轻消费群体一样,茶啤也因为众多品牌的集体入局,在触达年轻人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品类认知、培养消费习惯。

新中式茶啤要想用新的方式打开“微醺经济”的大门,恐怕还需要持续扩圈,成为消费者们真正会长期购买的新品类。就目前来看,新中式茶啤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证明自己。

相关文章

总规模超2600亿元!债券ETF发展进入快车道,百亿级产品集中涌现

总规模超2600亿元!债券ETF发展进入快车道,百亿级产品集中涌现

今年以来,债券ETF发展提速,已成为资本市场中备受关注的投资工具。 截至5月16日,全市场的债券ETF合计规模已突破2600亿元。多只产品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头部效应日益显著。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

健康险保费增速“不同天”:寿险几近停滞 财险仍增9%

健康险保费增速“不同天”:寿险几近停滞 财险仍增9%

2025年上半年,中国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延续增长态势,但增速明显放缓。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6223亿元,同比增长2.32%,低于保险业整体5.04%的增速...

养元饮品中长期发展底气十足,六个核桃破局与渠道革新初显成效

养元饮品中长期发展底气十足,六个核桃破局与渠道革新初显成效

9月10日上午,养元饮品召开2025年中报业绩说明会。面对当前消费分层化、理性化与存量竞争加剧的外部环境,养元饮品系统阐述了公司的应对策略与上半年业绩成果。 尽管行业普遍承压,养元饮品仍展现出强大经营...

浮动费率基金“试水”,为何冷热不均?

浮动费率基金“试水”,为何冷热不均?

首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开启发售以来,已有多家公募基金公司使用固有资金认购自家产品。 截至6月9日,包括交银施罗德、大成、宏利、兴证全球、中欧、博时、东方红资管、天弘基金等公募基金公司均宣布了自购行为,自...

产品与情绪双价值满足,瑞幸咖啡二季度月均交易客户再创新高

产品与情绪双价值满足,瑞幸咖啡二季度月均交易客户再创新高

在咖啡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用户规模已成为衡量品牌价值的关键指标。日前,瑞幸咖啡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该季度总净收入为123.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1%。二季度GAAP营业利润同比增...

易方达人事“换血”:老将退场,新手能否扛起大旗?

易方达人事“换血”:老将退场,新手能否扛起大旗?

今年以来,易方达基金经历了密集的人事调整:核心管理层更迭、明星基金经理卸任高管回归投研一线、新生代基金经理批量上岗等动作频频。这一系列变动,既折射出老牌公募巨头在周期波动与监管导向下的深层变革,也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客服微信:BT86616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