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竞争万亿合成生物产业,中国凭什么领跑?

客服微996438431天前财经知识1

合成生物产业链__合成生物产业化

合成生物学,其实早已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宝妈们熟悉的高端婴儿配方奶粉中,就藏着这项技术的“身影”。

众所周知,母乳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营养来源。

其中,HMO(母乳低聚糖)是人类母乳中天然存在的第三大成分。

科学研究发现,HMO对婴幼儿的健康发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调节肠道菌群、抗炎抗感染,同时帮助婴儿建立起免疫系统,促进认知发育,堪称“天然营养黄金”。

也正因如此,自2016年起,雅培、雀巢、爱他美等国际奶粉品牌纷纷推出含HMO的配方奶粉,作为高端产品的核心卖点。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已上市近千款含HMO的婴配粉产品。

_合成生物产业链_合成生物产业化

含有HMO成分的婴儿配方奶粉(部分)

正解局注意到,当国际品牌争相布局HMO奶粉之际,中国企业却一直“缺席”这场产业浪潮。

除了受限于监管政策外,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并不掌握制造HMO的技术。

HMO虽然在母乳中大量存在,却无法从牛羊乳中直接获得,只能靠合成手段制造,该技术长期被欧美企业垄断。

直到2023年10月,国家卫健委批准2′-FL(2’-岩藻糖基乳糖)和LNnT(乳糖-N-新四糖)两种HMO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营养强化剂)。

与此同时,虹摹生物、一兮生物、嘉必优等等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实现HMO的国产化生产。

中国才正式打破欧美企业对HMO产业的长期垄断,在这场全球生物合成领域的竞赛中实现“弯道超车”。

技术实现突破后,产业化的重心迅速转向产能的爬坡与扩张。

就在上个月,黄山同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一兮生物的全资子公司)位于黄山的年产3000吨HMO生产工厂完成结构封顶,建成后这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HMO单体生产基地。

合成生物产业链_合成生物产业化_

苏州一兮生物位于黄山的年产3000吨HMO生产工厂完成结构封顶

成立于2019年的一兮生物,是国内HMO领域唯一同时具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批且实现产业化的公司,已布局9种HMOs单体,具备6种产业化的生产能力。

一兮生物2023年建成的300吨/年产能工厂,已成为君乐宝、伊利等企业的核心供应商,彻底扭转了国内HMO“卡脖子”局面,推动供应链自主可控。

从技术突围迈向产能领先,中国乳业有了与国际巨头同台竞争的底气。

产能提升带来的,还有实实在在的“科技普惠”。

过去,进口HMO原料价格高达500万元/吨,导致含HMO的婴幼儿奶粉售价普遍超过400元/罐,仅覆盖约15%的高收入家庭。

如今,国产产能扩大,含HMO的婴儿配方奶粉价格下降40%以上,普通家庭也能够负担得起。

除了婴儿配方奶粉外,HMO的应用场景已扩展至特医食品、保健品、美妆等领域,惠及更广泛人群。

从被国外垄断的“高端原料”,到走进大众生活的“普惠营养”,HMO的“破圈”背后,正是合成生物技术的力量。

_合成生物产业链_合成生物产业化

一兮生物的HMO(母乳低聚糖)产品

合成生物产业化__合成生物产业链

2022年7月,美国Zymergen被Ginkgo Bioworks以约3亿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购,震动业界。

Zymergen是合成生物学明星企业,备受资本市场热捧,2021年4月22日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了60亿美元。

从行业明星沦为被收购对象,核心原因是,Zymergen的旗舰产品存在重大缺陷,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未达商业预期。

Zymergen遭遇的困境,正是合成生物学企业无法回避的“死亡之谷”难题。

合成生物产业链_合成生物产业化_

Zymergen的研究人员

实验室研发完成“从0到1”的科学验证,只需要证明反应路径可行,生成目标产物。

相对而言,规模化生产则要实现“1到100”的跨越,必须同时达到“高效、低成本、高可靠”三重目标。

生物系统具有高度复杂性,现有工具难以准确预测和控制生物系统的动态行为。

许多在小烧杯里运行完美的过程,放大到大型反应罐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完全失败。

从实验室到工厂并非简单的等比例放大,而是一个需要重新研发、工程优化、衔接市场的再创新过程。

这一过程,被称为“死亡之谷”。

合成生物产业链_合成生物产业化_

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现象(制图/正解局)

像Zymergen这样技术上看似成功的初创公司,都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资金耗尽、技术无法放大、成本过高而受挫或消亡。

建设全球最大HMO单体生产基地的一兮生物,是如何跨越“死亡之谷”的?

在技术上,一兮生物自主构建了基因修饰菌株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加速生物设计过程,突破传统提取法成本高、纯度低的局限,实现核心菌种自主可控,发酵产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显著提升。

合成生物产业化_合成生物产业链_

一兮生物合成的母乳低聚糖HMO产品的生产仪器

具体执行上,一兮生物的专家顾问和内部研发团队下游延伸的双向融合,上下游各自“向前一步”,实现“科学语言”向“工业语言”的转化与落地。

中国制造业积累的完整产业生态,为一兮生物跨越“死亡之谷”提供系统支撑。

仅从硬件上看,一个典型的生物制造工厂,需要的原料(葡萄糖、无机盐等)、发酵设备、分离纯化设备等。

这些在中国甚至是长三角都可以“一站式”解决,极大降低了设备成本与交付周期。

以一兮生物所在的苏州工业园为例,园区已集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企业数量超2000家,其中,合成生物学技术相关企业40余家。

在苏州工业园内,上游供给、中游放大、下游临床验证与市场开拓,均在高效半径内完成。

合成生物产业链_合成生物产业化_

苏州工业园区(图片来源:苏州工业园区发布)

这种形成闭环的产业生态,不仅大幅降低了供应链与协作成本,更显著加速了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效率,为一兮生物这样的企业提供了快速迭代、规模扩张的关键保障。

不仅如此,中国还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生物工程人才、紧密的产学研协作机制以及庞大的本土市场。

这些优势构成强大的“飞轮效应”,推动实验室成果,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更可控的风险转化为可以大规模生产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

这正是中国合成生物学企业跨越“死亡之谷”的底气所在。

相较之下,欧美公司尽管在原始创新方面基础雄厚,却常常受制于产业链分散、工程人才不足、制造成本高企等瓶颈,在工艺放大和商业化环节面临更大风险。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合成生物行业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约为1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42%,2023年约151亿美元,2024年约达190亿美元,2025年预计达到243亿美元。

麦肯锡进一步预测,到2030–2040年,合成生物学每年带来的经济影响可能高达1.8万亿至3.6万亿美元。

合成生物产业链__合成生物产业化

预计到2032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将达到1160亿美元

相关文章

讣闻|前21记者张兆宜,因意外不幸英年早逝

讣闻|前21记者张兆宜,因意外不幸英年早逝

传媒见闻今日获悉,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兆宜,于2025年6月12日因意外不幸英年早逝。其遗体告别仪式于今日下午1点在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广电小区举行。 张兆宜是深蓝财经记者社群的多年群友,消息...

林毅夫:到2035年,中国经济有着每年8%的增长潜力

林毅夫:到2035年,中国经济有着每年8%的增长潜力

红星资本局4月29日消息,4月28日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在北京大学承泽论坛作“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与新挑战”的主题演讲。 林...

加大购房支持!多个新一线城市正谋划激发改善性住房需求新政

加大购房支持!多个新一线城市正谋划激发改善性住房需求新政

8月份,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强调“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而“北上深”也相继出台楼市新政,多维度惠及购房者。《人民财讯》记者独家获悉,目前有多个新一线城市正研究房地产市场最新政策举措...

李东生:希望在海外建立五个TCL

李东生:希望在海外建立五个TCL

百年未有的全球大变局下,全球化企业必须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作为中国品牌出海的老大哥,TCL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6月24日至26日,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六届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举行。在此期间,...

百度估值崩盘:只值半个LABUBU

百度估值崩盘:只值半个LABUBU

如何摆正AI在主要业务中的位置?这可能是百度集团(BIDU)年内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周四,尽管美股各大指数普遍下跌,但是中概股表现整体强劲,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1.35%。小鹏汽车涨逾11%,蔚...

破解高值药支付困局!商保创新药目录满月考,专家:“以量换价”或需替代机制

破解高值药支付困局!商保创新药目录满月考,专家:“以量换价”或需替代机制

8月11日,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与Expedition Therapeutics签订协议,授予DPP-1抑制剂XH-S004的全球开发及商业化权(除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Expedition支付至多1....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客服微信:BT86616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