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惊,知名央企大唐高鸿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唐高鸿”)因连续9年财务造假,被证监会强制退市。
这起案件不仅金额巨大,时间跨度长,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公司9名董监高无一清白,全部都烂透了。
从董事长到财务总监,从董事到监事,整个管理层集体“沦陷”,堪称央企造假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造假手段:虚构贸易闭环,自导自演“生意”
大唐高鸿的财务造假手法并不复杂,但规模庞大且持续时间长。
根据证监会调查,公司在2015年至2023年期间,通过虚构供应商和客户,伪造贸易闭环,累计虚增营收198亿元,虚增净利润7621万元。
具体操作流程大抵是这样的:
1.虚构合同:公司先与所谓的“供应商”签订虚假采购合同,并支付采购款。
2.资金对倒:供应商收到钱后,将大部分资金转给“客户”,自己截留一小部分作为“好处费”。
3.完成闭环:客户再将钱打回大唐高鸿,伪装成销售收入。
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实际商品交易,纯粹是资金空转。
这种手法看似简单,但需要内外配合。
更讽刺的是,公司监事会本应监督董事会,结果监事会主席带头参与造假,成了“监而不视”的笑话。
利益链条:董事配偶成关键人物,肥水不流外人田
造假能持续9年,必然有一条稳固的利益链。
调查发现,大唐高鸿的前董事曹秉蛟的妻子江庆,在南京开了一家公司叫南京庆亚。2015年至2021年,公司虚构的185亿贸易额,几乎全部通过江庆的公司“撮合”完成。
换句话说,董事的配偶成了造假的核心推手,真正做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而公司董事长付景林更是“功不可没”,他在位22年,一手主导了这场长达9年的骗局。证监会直接点名批评这两人:“违法情节特别严重。”
更离谱的是,大唐高鸿在2020年还搞了一出“欺诈发行”,通过虚假财报定增融资12.5亿元。
如果不是后来合作伙伴因分赃不均“内讧”,这场骗局可能还会继续下去。
东窗事发:合作伙伴反水,骗局终被揭穿
造假多年,大唐高鸿是如何露馅的?答案竟是“分赃不均”。
2022年,公司更换了外部合作伙伴,没有按约定支付“好处费”,结果老伙伴们一怒之下将其告上法庭。
这些合作伙伴原本以为只是普通的商业纠纷,没想到一查账,牵出了背后的虚假贸易。证监会介入调查后,整个造假链条被连根拔起。
讽刺的是,大唐高鸿门口的电子屏上还滚动着“公正、法制”的标语,而高管们却在背后掏空公司,坑害股民。
根据退市新规,2020年后连续4年财务造假的公司将被强制退市。大唐高鸿恰好踩中红线,2020年至2023年的造假记录让它彻底“凉凉”。
公司和董监高一共被罚款1.6亿元,而对于5.2万名股民来说,这一切也已经无法挽回。多年来,他们不仅没赚到钱,现在连本金都可能拿不回来。
大唐高鸿的案例让人不禁思考:一家央企,高管没有多少股权,为何要冒险集体造假?
可能业绩压力还不是主因,监管漏洞和利益输送才是核心。
9年来,每年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都是标准无保留意见,而增发时保荐机构把关也没发现问题,看门人职能名存实亡。
如前面所说,通过虚假贸易,有人可以从中获益,瞒过监管又这么容易,造假也就顺其自然地诞生了。
大唐高鸿的案例,不仅是一起财务造假事件,更是一场关于信任与监管的深刻反思。当高管们集体堕落,当监管形同虚设,最终买单的永远是普通投资者。
但愿“公正、法制”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落实到每一家企业的经营中。否则,类似的悲剧还会重演。
财联社6月3日讯(记者 林坚)监管正在加大对“小作文”的重视程度,已有地方证监局率先行动。财联社记者了解到,有地方证监局向涉资本市场主体(含上市公司、机构)下发通知,向辖区各公司征集涉股市“小作文”线...
文/陈康亮 近期,监管层密集表态,并相继发布多项增量政策,释放稳股市的重要信号。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5月1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上表示,目前A股估值水平仍处于相对低位,沪深30...
中国商报(记者 王彤旭)7月7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正式施行,市场关注的高频量化终于得到了规范性约束。 今年4月3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同步发布实施细则,对程...
中国商报(记者 王彤旭)目前,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5年10月5日。 规定合计6章28条,主...
2025年5月1日5日,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严格公正监察会联合印发《关于严格公正执法司法 服务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是司法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时代之笔擘画新章,金融活水润泽实体。在金融“五篇大文章”铺就的壮阔画卷中,证券业正以创新之墨挥毫作答。这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更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生动实践。证券业以“国之大者”为经,以“民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