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下历史包袱后,国产系统可以有多强?

客服微996438435个月前财经知识92

抛下历史包袱后,国产系统可以有多强?__抛下历史包袱后,国产系统可以有多强?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曾被用于描述节俭生活的俗语,恰如Windows近些年在版本升级换代上的真实写照。

如果把时间倒退十年,这种模式无可厚非,因为它能让开发者仅对原有代码做出局部修改与功能添加,即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但在生成式AI应用井喷的当下,Windows系统已经开始表现得力不从心。

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在层层“补丁式代码”叠加下,Windows各个功能模块间的调用关系愈发错综复杂,部分代码逻辑存在冗余及不合理的跳转。

对于开发者来说,当下想在Windows上移植一款AI应用,可能更多的时间被浪费在解耦合,甚至是测试兼容性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PC操作系统必须做出些底层的改变。

操作系统,需要“大破大立”

沉重的“历史包袱”并不是Windows独有的。

比如拥有活跃开源社区的Linux,可以看到主流的深度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Kersa等都对Linux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不过,Linux这个完全开源的特性也让起各发行版本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像常见的Ubuntu、CentOS之间的软件包管理和默认配置均有不同,导致AI应用的开发者很难将应用在不同的发行版之间移植。

而开源系统的另外一个极端MacOS,则因为对系统的严格限制,使得开发者无法自由调整系统参数配置、优化资源分配以适应特定的AI算法需求,让MacOS在AI功能开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上大大折扣。

本质上,这些操作系统面临的境遇是一致的,它们在过去数十年的时间里,都各自建立了稳定的生态,以及有迹可循的开发范式,但生成式AI对数据大量读写和复杂需求,正在倒逼操作系统采用更为灵活和高效的架构,而上述系统已经难满足这一点。

可以肯定地说,电脑操作系统亟需一场迭代。

当然,不同于智能手机或其他IoT设备那样,仅凭基于对UI的优化设计,即可算是完成操作系统的研发,电脑是真正的生产力工具,这就需要操作系统必须具备两项“硬性指标”:

一方面能够广泛支持各类软件生态,尤其是大型生产力软件;另一方面,能够接入各类硬件终端,无论是键鼠或打印机这类“外设”,还是跨设备之间的协同操作。

对于从业者而言,以上两项要求,足可以让绝大部分玩家望而却步,这个历史重担,只能交由那些在软硬件开发有着丰富经验,且在操作系统领域具备一定基础的厂商来落地。

5月8日,在鸿蒙电脑技术与生态沟通会上,鸿蒙操作系统首次在电脑端亮相。

对于鸿蒙操作系统,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自2019年上市起,在5年的时间内,其智能手机和IoT设备的累计用户突破10亿。而去年HarmonyOS NEXT,即“原生鸿蒙”问世后,其用户装机量也在呈指数级上升。

本次“鸿蒙电脑”的发布,可以看作是“鸿蒙全生态”下的最后一块拼图。

更重要的意义是,因为鸿蒙操作系统没有那些沉重的“历史包袱”,当它在电脑端上出现时,展现出了与AI之间极高的契合度。

首先,鸿蒙电脑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实现了“全栈自研”,通过通过底层打通并整合AI体验。

举个典型的例子,在Windows和MacOS系统上,AI功能的介入在操作流程上通常都是“调出应用——选择功能——输入信息——等待结果生成”的步骤,但在鸿蒙电脑上,用户可通过键盘、右键、底部栏等多入口快速调用。

抛下历史包袱后,国产系统可以有多强?__抛下历史包袱后,国产系统可以有多强?

而鸿蒙电脑搭载了专属的AI智慧按键,也可以与用户形成有效互动,比如在生成纪要完成后、语音长按后闪烁提醒。

此外,由于鸿蒙系统采用统一的微内核、一套语言、一套工具,为开发提供在全场景终端中“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能力,不仅大幅简化开发者的工作流程,也解决了开发者最为头痛的“应用移植”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鸿蒙操作系统与AI是具备“共生性”的,这种共生关系并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深入技术底层与应用场景的双向赋能。

AI终端,不能“各忙各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便不考虑繁多的IoT设备,每天也至少要面对两台终端设备,这些设备间AI应用的部署方式也大不相同。

可以设想个场景,你在办公室内用PC本地部署的AI搜素功能查找行业信息,几天后,又需要在室外用手机上基于云端的AI应用生成文档报告,你大概率会发现跨端之间的信息与数据传输有多么鸡肋。

在生成式AI应用的高强度调用下,数据与信息的传输壁垒已经是个无法忽视的问题。

而鸿蒙系统“分布式软总线”的技术特征,恰好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这一问题,它通过虚拟化设备接口和动态路由技术,打破了设备之间的物理界限和技术壁垒,使得各类设备在数据传输层面实现“无障碍沟通”。

抛下历史包袱后,国产系统可以有多强?_抛下历史包袱后,国产系统可以有多强?_

得益于这项技术,鸿蒙电脑支持包括应用接续、键鼠共享、手眼同行、跨设备剪贴、跨设备互通、华为分享等跨设备互联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如果在手机上有未完成的操作,可无缝及切换到鸿蒙电脑上继续操作,让设备的使用场景完全“跟着人走”。

在鸿蒙电脑上,“华为分享”功能也得到了全新升级,现在用户可以同时向4位伙伴传送图片或文件,高效满足办公小组的协作需求。

鸿蒙电脑对于办公效率的提升还不止于此。

全新的“连续功能”,可以让用户在路上用手机开会,到办公位上轻轻一点电脑,即可;而创新性的“手眼同行”特性,可以理解为当用户看向其他屏幕时,再按一下“ctrl”键,鼠标就能快速移动过去,实现鼠标在多屏幕间的智能跳转。

值得重点说下的是,鸿蒙系统的对于算力的调度与分配,也让各终端之间形成了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体”。

以AI视频生成场景为例,在这个场景中,经常会面临的两个问题是:生成速度较慢、视频素材跨端调动。

假设用户想要基于电视上的一段视频进行扩展生成,他需要先将这段素材同步在手机或电脑上,然后上传到云端,等待生成结果。

而在鸿蒙系统中,当用户在手机上启动AI视频生成应用后,分布式软总线可迅速调动智慧屏的存储资源并读取相关视频素材,同时利用电脑的边缘计算能力进行初步的数据预处理,最后将核心计算任务分配到云端服务器。

可以看到,在整个过程中,数据在本地多设备与云端之间能够流畅传输,同时还充分发挥各设备的性能优势,提高了视频生成的效率。

当然,在数据频繁地“上传——下载”过程中,数据安全也是一个无法令人忽视的问题。

为此,华为为鸿蒙电脑设计了全新的“星盾安全架构”,并实现了多个维度的突破。

_抛下历史包袱后,国产系统可以有多强?_抛下历史包袱后,国产系统可以有多强?

展开来说,首先在内核方面,鸿蒙内核是业界首个获得CC EAL6+安全认证的通用操作系统内核。而在应用管理方面,华为在应用市场建立了全流程管理体系,不仅开发者需要实名认证,应用从上架审核到运行时也需要签名认证,彻底改变传统电脑权限失控的安全隐患。

还有硬件级全盘加密保护,通过硬件级一文一密的保护,确保存储在设备上的数据安全,即使硬盘被拔掉,也无法获取硬盘上的数据。

客观来说,无论是Windows还是MacOS,在数据安全上都花费了不少功夫,但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这些历经数十年基于同一内核迭代的操作系统,无法在架构层面做出重大改变。

但作为后来者的鸿蒙系统,则可以凭借重新梳理并设计的安全保护机制,从底层重构了电脑隐私和数据安全。

从0到1,打破“生态困境”

1999年,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说,“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这里的魂指的就是操作系统。

为什么要执着于国产操作系统?

去年7月发生的“Windows蓝屏事件”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尽管这是一起由第三方网络安全公司因推送更新导致的事故,但其产生的破坏力不禁让人后背发凉。

在保障信息安全与自主可控的问题上,国产操作系统已经迫在眉睫。

而对于国内厂商来说,如果想要做一款国产操作系统往往又会陷于与软件行业之间的“生态困境”。

众所周知,一个通用操作系统离不开各类软件的适配。根据Finbold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Mac应用商店中的应用数量为164.28万个,而支持侧载的Windows虽然无法准确统计,但应用商量可能高达上千万个。

而软件厂商通过出于成本考量,只会在系统活跃用户达到一定数量级时,才会主动为其适配;反过来因为缺乏软件适配,厂商开发的操作系统又难以积累用户。

这就陷入了一个系统开发者与软件开发者“相互等待”的困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那些用户基础庞大,且在软硬件都有丰富研发的公司,才有具破局的可能。

华为能够在电脑端推出鸿蒙操作系统,底气也正是来源于这两项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对“生态困境”的问题上,华为并没有选择靠“等”来完成软件适配,而是通过开发友好的合作模式,吸引一众国内优秀软件入驻。

这些软件公司中,有许在移动端大放异彩,但因为缺少技术支持,无法快速向PC端迁移,鸿蒙电脑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出空白。

有些虽然已在PC端建立稳固阵地,但因为传统系统系统的限制,无法将AI能力最大化地兑现出来。

就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WPS。在鸿蒙电脑的WPS上,双方深度合作开发后为用户带来了独有的“一句话生成PPT”功能。

比如用户对小艺说“帮我生成一个美妆营销PPT”,小艺就能输出大纲,并调取WPS,高效完成PPT制作。同时还支持文档拆分与格式转换,只需要诸如“保留PDF的第3页到第6页”这样的语音输入即可。

通过华为与WPS的合作,不难看出在鸿蒙电脑上,华为与软件公司的合作,发挥出了1+1>2的效果,这也是除了信息安全之外,鸿蒙电脑对于国内软件生态的最大意义。

_抛下历史包袱后,国产系统可以有多强?_抛下历史包袱后,国产系统可以有多强?

据悉,目前已有超150个专属电脑生态应用加速适配,超300个融合生态应用完成适配,预计年底将支持超2000个融合生态应用。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鸿蒙操作系统在PC端的扩展,未来中国软件行业有望彻底打破“生态困境”的枷锁。未来,鸿蒙生态也将为其他国产操作系统提供宝贵的经验,吸引更多企业和开发者投身于国产操作系统生态建设,共同构建一个自主可控、繁荣发展的中国软件生态体系。

相关文章

华为Mate XTs非凡大师及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召开,多款重磅产品亮相

华为Mate XTs非凡大师及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召开,多款重磅产品亮相

2025年9月4日,华为Mate XTs 非凡大师及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在深圳隆重举行,正式推出全新三折叠华为Mate XTs 非凡大师,一同亮相的还有华为ULTIMATE DESIGN非凡大师全新徽标。...

软通动力,打通开源鸿蒙PC落地通道!

软通动力,打通开源鸿蒙PC落地通道!

鸿蒙起,万物生! 2025年5月8日,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华为电脑,首次亮相! 据传,此款鸿蒙PC集结了全球20多家华为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内置超2700个专利。 从内核开始重构系统,补全了鸿蒙生态的“硬...

鸿蒙电脑起航,华为开打艰苦一仗

鸿蒙电脑起航,华为开打艰苦一仗

记者丨何己派 编辑丨鄢子为 这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时刻。 5月8日,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华为电脑,首次亮相。 国产操作系统,在PC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向长期垄断统治这片战场的Windows和MacO...

首款华为鸿蒙PC亮相,237只核心概念股迎来发展机遇

首款华为鸿蒙PC亮相,237只核心概念股迎来发展机遇

首款鸿蒙PC来了。 5月8日,华为公司在深圳举办鸿蒙电脑技术与生态沟通会,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鸿蒙电脑”正式亮相。 华为终端BG平板与PC产品线总裁朱懂东表示,华为终端全面进入鸿蒙时代。据其透露,鸿蒙...

华为兑现了五年前的阳谋

华为兑现了五年前的阳谋

头图 | 视觉中国 5月8日,在鸿蒙电脑技术与生态沟通会上,鸿蒙操作系统首次在电脑端亮相。 该怎么评价这件事的难度呢?一句话总结:从华为这家公司成立之日算起,做的所有创新尝试捏合在一起,可能都比不上这...

售价23999元起!华为发布首款鸿蒙折叠屏电脑

售价23999元起!华为发布首款鸿蒙折叠屏电脑

价格方面,32G+1TB版本售价23999元,32GB+2TB版本售价26999元。 该机整体重量1.16kg,在展开情况下厚度7.3mm,外观方面可选锻影黑、天际白、云水蓝三种配色,同时拥有“锻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客服微信:BT86616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