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对车的初渴望,从来就不是因为“刚需”。
它常常起源于某种想象,某种参与时代的方式。
我的第一辆“车”不是汽车,而是一辆山地自行车。上大学那会儿,身边稍微宽裕点的同学都买了美利达、捷安特,骑行开始成为一种“潮流”。我咬咬牙、花了几个月的生活费,买了人生中第一辆山地车,美利达公爵600,这完全是一种越级的非理性消费。
它象征的是某种“同步”:我也在参与这个时代,我也配拥有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但它只陪了我三个月,就在一次前往食堂后被偷走了。
那之后,我又买了一辆更贵的挑战者300,加入了骑行社团,学会了玩非铺装的土路。往后的十年间,我在深圳、北京、杭州辗转,它一直都在”。它就像一位朴素但沉稳的伙伴,陪我走过深南大道、青年路、文一西路,也见证我从风的少年,变为疯的牛马。
而第二辆是真正的“汽车”,是一辆摩托车——本田的CB400F街车。原因依然不复杂:那时,我刚来杭州工作,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太多刷屏的“女骑摆拍”“风与自由”,加上杭州本就是摩托制造重镇、有浓厚的骑行氛围,看到园区不少同事都骑着各式摩托通勤,有大佬的水鸟,也有中佬的川崎、凯旋,这种“好像不骑一下就错过人生”的情绪,构成了购买冲动。唯一让人觉得诧异的是春风跟雅马哈的旗舰店,竟然开在限摩的西湖区。
但真实的情况是:它绝大多数时间与小区的电动车为伴、饱受风吹日晒。我当然也骑着它去过不少地方,跑遍了杭州周遭的不少山头,但喜欢不代表是真的“刚需”,三年间只跑了不到5000公里。它是一次情绪消费,一次算法加强下的审美幻觉,一种“我也该拥有”的心理暗示。
看来,我也是时候换踏板了(笑)。
(帅是真帅,少是骑得真少)
把车卖成一种“生活方式”,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回20世纪初的美国汽车工业,就会发现:福特不仅把T型车送上了流水线,更重要的是——它把“有车”这件事,变成了普通中产生活的一部分。
再往后,厂商们不断构建出一种新的叙事:拥有车的人,更独立、更体面、更自由。
这不仅是产品宣传,也是社会叙事的再造。
厂商、媒体乃至政策导向,都在共同营造出一个闭环:你应该买车,你值得更好的车,车是你社会阶层的象征,是你迈入成年、拥有自由生活的标志。
当年在美国是如此,后来的日韩,如今的中国汽车,也沿用了这一套语法。“你配拥有更好的车”这个逻辑,从未离开过。
互联网造车的“成功”,只是让这一套包装更轻盈、更高效、更短路径——让人从看到,到想买,到下单,只需要一场发布会,一轮热搜,一个算法推荐。
但不同的是:今天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广告,而是系统性的“心理暗示”。它不只告诉你买车好,还知道你什么时候最想买,用什么方式能让你“上头”、下单。
这种“生活方式的想象”,在今天已经不是文化,而是计算结果。
最近某粮厂发布的SUV,依然在延续“科技电子时代”的语言风格。标准版=友商的Max、Ultra版,性能封顶、吊打友商、买到就是赚到……整场发布会的气质,像极了某款旗舰手机的登场。
但问题是:车不是手机——它不能“买了再试试”——也不支持“一年一换”。
它不是某个流行算法推荐下的轻决策,而是一件价值数以十万的沉重商品,牵扯到安全、保养、贬值、空间和生活方式的长期匹配,需要车主有充分的消费认知与良好的驾驶修养。
这些厂商当然懂产品,但更懂的是“制造购买欲望”这件事——从智能手机起家,它的逻辑就是极限压价+配置给满+制造热度。如今这一套被迁移到了汽车领域,让“买车”这件事,也变得轻如羽毛,像是“就等着提车发朋友圈”。
但这正是问题的核心:当买一辆车的决策变得不再沉重,甚至买车可以被当成“社交货币”来推销,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我们当然承认,互联网企业造车有它的独特优势。
从品牌号召力,到供应链整合能力,再到如手机发布会一般的“首发仪式感”——一台定价20多万元的中型电动SUV,像是一款“旗舰机”一样被下单,被排队,被捧上热搜。
这是算法红利的顶点时刻,也是互联网公司最熟悉的胜利法则。
但也正因为“买车”变得如此轻易,许多原本需要长期理解、慎重决策的事情,被过度简化成了一种“情绪消费”。
比如智能辅助驾驶。
这项仍在不断测试、迭代、存在众多边界条件的技术,在短视频平台上被大量包装为“遥遥领先”、“高速神器”等描述。尤其在年轻用户群体中,算法极易将这类视频推送到同一类兴趣画像的受众——它没有筛选谁更理性,谁更冲动。
而一旦这种过度自信被移植到真实道路上,后果就可能十分沉重。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涉及年轻车主使用辅助驾驶不当的行为、酿成重大事故的案例,陆续发生在各类新能源车上。这反映出:用户的认知与驾驶习惯,并没赶上突飞猛进的技术进程,甚至还有不少的脱节跟错位。
互联网企业带来了新的造车逻辑,也需要承担新的用户教育责任。在车这种关乎生命安全的商品面前,技术的进步远快于公众认知的普及,而这正是需要企业与社会共同警惕的“速度差”。
我不是在劝退大家,别拥有第一辆车。
我完全理解第一辆车对年轻人的意义。它代表着独立出行、探索边界、成年礼般的自由感;它是个人空间的延伸,也提供了一次远行的理由。但问题是:第一辆车该属于你思考后的选择,而不是算法喂给你的共识。
从自行车到摩托车,我曾多次被“看起来正确”的集体无意识裹挟:但反思之后我才发现:很多选择并不是“我真的需要”,而是“我好像该拥有”。
这才是所有第一辆车的隐喻意义:它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次决策能力的显影。
我想说的是——如果第一辆车在今天比过去更容易拥有,那我们就更该学会辨别:到底是你选择了它,还是你只是被推着走?
你可以因为热爱驾驶而买一辆摩托车,也可以因为向往远行而购入一辆电车。但千万别只是因为短视频上刷多了、朋友圈里晒多了、发布会的Keynote过于煽情,就让“买车”变成一次情绪消费的满足。
第一辆车的意义,不该是别人的愿景投射,而应源自你生活的回响。
在这个什么都讲“智能”的时代,愿你的判断,依然保持人工。
各行各业都在“卷”! 首当其冲的就是光伏行业,2024年,硅料价格下滑近70%,行业巨头隆基绿能、通威股份已陷入亏损泥潭。 目光转向新能源汽车行业,不管是以比亚迪为首的老牌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纷纷...
高瑞东 周欣平(高瑞东 系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核心观点 事件: 2025年6月6日,美国劳工部公布2025年5月非农数据:新增非农就业13.9万人,预期13.0万人,前...
丢掉“利润王”称号后,中海开始向市场低头。 5月29日,位于上海杨浦东外滩的红盘中海·云邸玖章二批次北区房源开启认购,共推出房源105套,均价约10.8万元/平方米,较一批次11.49万元/平方米的均...
【宏观要闻】 何立峰将访问英国并举行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宣布: 应英国政府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将于6月8日至13日访问英国。其间,将与美方举...
作 者:于启章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此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经济繁荣时期,民营企业往往忽视劳动法的重要性;而在经济下行时,劳动法却可能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
2025.04.20 本文字数:2648,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导读:一旦车企遭遇困境,车辆的售后和车主的权益该如何保障,有待出台保障机制。 作者 |第一财经 马纪朝 时间已经过去近半年了,哪吒汽车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