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之前爆红的AI manus吗?
无论是“全球首个通用AI Agent(智能体)”的称号,还是“饥饿营销+套壳工坊”的产品质疑都让它赚足了眼球,甚至一度成为了年初的现象级话题。
现如今,随着manus母公司再获7500万美元融资的消息释出,其饱受媒体、用户讨论的“服务器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有望因此得到改善,甚至它和我们公测见面的速度也将有望提升。
蝴蝶效应完成新一轮融资
据媒体报道,manus的母公司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近期完成了7500万美元(约合5.5亿元 RMB)的融资事宜,使得自身估值较此前上涨约5倍,接近5亿美元(约合36.4亿元RMB)。
另有信息显示,本轮融资由硅谷知名风投Benchmark领投,其所筹资金将主要用于拓展美国、中东、日本等国际市场,且此前饱受媒体、用户讨论的“服务器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有望因此得到改善。
除此以外,由于Benchmark曾投资过Twitter、Instagram、Uber等知名互联网产品,它本次投资manus的行为也被视作了市场、资方对AI智能体和蝴蝶效应本身的看好。
回望蝴蝶效应的发展史。
我们会发现这家成立于2022年的公司,此前曾把自身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Monica”这款游览器插件上。而它第一次被众人所熟知,还是因为在2025年3月发布了manus的演示内容,进而借助“全球首个通用AI Agent(智能体)”的概念和“天价邀请码”等事件走入了公众视野。
但在圈内人士眼里,蝴蝶效应便显得没那么“小白”了。
据媒体报道,2024年11月,蝴蝶效应A轮融资由红杉中国、腾讯领投,真格基金及王慧文跟投。另在2023年底公司估值达到1亿美元时,蝴蝶效应创始人以“报价未达到预期”为由,拒绝了字节跳动的3000万美元收购邀约。
由此可见,早在manus走到公众视野前,各界投资人、行业大佬就已经嗅到了蝴蝶效应的商业潜力,并愿意用真金白银为其技术、愿景产品而买单。
manus曾陷入套壳争议
老实讲,虽然这一路走来屡获大佬垂青,但无论是manus还是蝴蝶效应本身,它们的成长经历都称不上“一帆风顺”。像是在发布演示内容后,相关团队就因为邀请码一码难求、网页无中文等一系列事件而被众人质疑为“解饿营销+套壳工坊”,进而在用户之间引爆了“信任舆论炸弹”。
举几个例子。
据媒体报道,曾有参与测试的网友发现manus在运行时,其沙盒代码会调用Anthropic的Claude Sonnet模型,并且将已经开源的browser_use代码嵌入其中。
针对这件事。
manus的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则回应称:“我们确实使用了browser_use的开源代码。事实上,我们使用了许多不同的开源技术,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发布视频中特别提到,如果没有开源社区,manus就不会存在。我们将推出一系列致谢和合作。”
另在manus走红后,国内的MetaGPT 团队、隶属于CAMEL-AI(开源平台)的技术团队也分别在短时间内复刻了前者,并在manus仍处于内测阶段的时候将其发布到了网上。
据悉,MetaGPT仅用时三个小时便推出了“Open Manus”,并为其赋予了自主游览网页、主动查询信息、主动总结信息等与manus本体相似的功能;CAMEL-AI推出的“OWL”除复刻了与manus类似的“主动执行任务”工作概念外,还接入了时下风头正盛的DeepSeek用以优化模型效率,以至于该产品在开发者社区中迅速爆火。
与之相应的。
当有团队能在短时间内复刻出与manus概念相似的产品,且manus官方仍因为“服务器负载”问题而未向大部分用户开放体验入口的时候,市面上也就出现了针对它的技术质疑。
即,有网友认为蝴蝶效应并没有取得重大技术创新、突破,manus不过是对现有的工具链、大模型产品进行了内容整合,产品本身并不存在所谓的“技术壁垒”或“技术护城河”。
口碑判定时刻即将来临
尽管“套壳质疑”对manus产生了一定的舆论影响,但这些消息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人们对manus和AI Agent的期待。毕竟在互联网上,某样事物真正落幕收场的标志是“再也没有人讨论,再也没有人关注”,而非话题频现。
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2024年,国内的互联网大佬周鸿祎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如果说2023年是大模型之年,2024年是垂直应用之年,那2025年应该是智能体之年。”
在周鸿祎看来,人们很快就会意识到日常工作仅靠“大模型”这一样工具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它虽然可以推理、思考,但在任务链中却只能完成“被动答复”这一个环节,主要的任务模块还是需要人去手动执行。
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点。
大模型不能独自完成任务,而人们、企业未来所需要的恰恰是能自己执行任务的工具。
“所以就需要以大模型为核心,打造一套智能体——我更愿意把它称为数字员工。”在文章中,周鸿祎如此说道。
回到时下的AI产品市场。
我们会发现虽然目前市面上模型种类繁多,但满足“通用AI Agent”“国产”这两个概念的产品,貌似却仅有manus一个。况且无论外界舆论如何,manus相关团队的确拿到了各界资方、投资人的支持,其潜力也由此得到了各方专业团队的认可。
另在技术支持层面。
目前manus已经和阿里通义千问团队正式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相关人士将基于通义千问系列开源模型这一技术底座,来在国产算力平台、国产模型上实现manus的全部功能。
相信随着资金、技术支持的逐步到位,manus也有望快速结束内测进程,将完全体产品带到用户的面前任由体验。届时“套壳工坊”也罢,“行业新星”也好,一切有关manus和蝴蝶效应的评价,都将迎来真正的判定时刻。
参考:
钱江晚报:估值暴涨5倍,近五亿美元!国产AI Agent黑马Manus完成新一轮融资
每日经济新闻:“第二个DeepSeek时刻”来了?Manus热度传到海外,联合创始人透露底层大模型!AI“套壳”已成硅谷风口
每日经济新闻:Manus公布收费方案,机构称4月会有优秀国产AI Agent涌现
光明网:一夜走红后,Manus已被批量“复刻”
中国企业家杂志:Manus再次燃爆AI界,“套壳”还是创新?
“六小龙里已经有五家在筹备上市了。” 某头部创投机构合伙人李铮(化名)向字母榜(ID:wujicaijing)透露了这个消息。继智谱传出IPO消息之外,近日媒体爆料稀宇科技(MiniMax)正考虑在...
出于对人工智能的兴趣,2016年在斯坦福读博期间,王鹤的研究方向从半导体元器件转到了计算机视觉。他之前在物理学等方面的背景,让他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如何让AI帮助机器人看懂世界、跟世界交互,并建...
从北京起步,到扎根苏州和杭州,一家融到D轮的明星独角兽于近日冲向港股。 在专注于机器人自动化与AI的过程中,镁伽科技打造出覆盖生命科学、化工、餐饮、农业、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领域的一系列自主智能体,并在...
中访网数据 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271)近日发布公告,宣布为旗下四家全资子公司提供总额4亿元的连带责任担保,以支持其生产经营及融资需求。 根据公告,东方雨虹分别与中信银...
这是一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上市公司,它的飘忽不定与曾经一部电视剧的名字完美契合:像雾、像雨、又像风。 它叫ST新潮,全名山东新潮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烟台,办公地北京,前五大股东都是中资背景,很显然,...
有这样一家药企,刚刚完成C轮融资,“火速”选择港股IPO,什么情况? 8月25日,InxMed Limited(应世生物)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而三天前(8月22日),有媒体报道称,应世生物近期完成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