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苹果在iPhone4上首次搭载了自己A系列自研芯片。核心处理器SOC是人类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能够设计SOC的苹果,却被一个小芯片困扰:信号基带芯片。
这是个非常小的芯片。按照第三方拆机的报告,它的成本只占15美元,而A系列SOC的成本动辄一百多美元。
这么个十几块钱的东西,却成为了苹果的阿克琉斯之踵。
先是iPhone4的信号由于供应商技术出现严重问题。此后的苹果将供应商换成了高通,不光每年被高通赚走大量的利润,甚至曾一度被高通威胁断供。此后多年,苹果一直大笔投入,试图自研基带芯片,但始终以失败告终。
芯片的世界里,有很多这样的“小玩意”。从苹果手机到微软的算力中心,有无数电源管理芯片、信号芯片、网络芯片等。它们的单价极低,贵的不过几十美元,便宜的只有几毛钱。它们的工艺要求也远低于动辄3nm的CPU,很多都采用的是100nm以上的落后工艺。
但其背后,却经常是超过英特尔、联发科、高通,直追英伟达的恐怖利润。
这种反差的根本原因是:某种程度上,这些小芯片在硬件领域,扮演了微信的角色。
废品的价格,高通的利润
打开任何一部手机、电脑,都能发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芯片。除了CPU和GPU这两个核心之外,还有无数需要芯片的地方:USB插口有USB芯片、通电有电源管理芯片、WIFI需要WIFI芯片、网线背后还有网卡芯片……
相比于大名鼎鼎的英伟达或者高通,这些“小芯片”显得默默无闻,也非常便宜。一个USB芯片最低只需要1块钱,一个博通的WIFI芯片可能只要10块钱,几十个小芯片加在一起,也未必有一个CPU值钱。
但它们又不可或缺,它们活跃在整个数字产业,小到智能手机,大到微软的算力集群,都是这样少数核心芯片+更多小芯片构建而成。
其中,核心芯片被联发科、苹果、英伟达、AMD、英特尔、高通这几家全球最著名的芯片厂商占据,他们是整个产业市值最大的企业。
看起来,剩下的芯片都是喝汤的。
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赚取的利润,丝毫不逊于CPU和GPU。
英飞凌是一家典型的“小芯片厂商”,作为一个从西门子拆分出来的芯片公司,英飞凌并不具备三星、联发科、高通那样的SOC设计能力。微控制处理器才是它的特长,比如手机里的电源管理芯片、汽车里的电机驱动芯片、耳机里的传感器。
抛开这些名词,更直观的介绍是:英飞凌是生产各种通电设备里,几毛钱、几块钱的小芯片的。
在1688上搜索英飞凌,仿佛进入了一个廉价地摊,各种芯片大多数还不到5块钱,有的只有几毛钱。在二手交易领域,这样的芯片一般都不配流入闲鱼市场,而是大多在废品收购站完成交易。
图注:1688上搜索英飞凌的结果,这些芯片在废品收购站有可能找得到。
但这门生意的赚钱程度却令人意想不到。
2024年,英飞凌净利润率高达20.8%。这还是英飞凌业绩的一个小低谷,2023年三季度,英飞凌的利润率达到26%,比同期AMD的利润率还要高,更是远高于手机芯片行业的出货量最大的联发科。
另一个“废品收购站”的常客,则是博通。
博通的业务十分庞杂,但真正的传统主营业务只有一个:通讯。小到家用路由器里的芯片、手机WIFI芯片、GPS芯片,大到数据中心的网络芯片、PCIe交换芯片,都由博通所主导。由于博通在通讯芯片领域的强大,网络上一直流行一个说法:全世界99%的网络信号,都至少要通过一个博通的芯片。
当然,在废品收购站老板眼里,博通的强大毫无意义,他们只在乎芯片里能刮出多少铜。
和英飞凌一样,博通芯片的客单价也极其低廉。在1688上搜索博通的英文名字,映入眼帘的仍然是几块钱到几十块不等的廉价芯片。当然,博通的整体单价还是高于英飞凌的,在数据中心和企业级交换机中,博通也有些高达数千美元的产品,但相比于动辄几万美元的企业级CPU、GPU,它们的价格仍然属于“边角料”。
相比于高通这样生产SOC的厂商,博通的业务显得非常“傻大粗”,但事实上,博通却曾经接近收购高通。它的赚钱能力,丝毫不比光鲜的英特尔、高通差。
博通2024年的净利润有AI业务和一场大额收购的干扰,数据比较复杂,直接看2023年的:2023财年,博通的净利润率高达39.31%。毛利率方面,博通常年在60%以上,个别年份超过70%。
早在AI风口来临之前,博通就是纳斯达克有名的先进奶牛和利润机器,其赚取的利润率,仅次于英伟达,但远强于其他的所谓“AI芯片厂商”。
图注:英伟达的毛利率受到了H20减值的影响,排除这个影响,将超过70%,仍然是高于博通的。
作为对比,高通最新财报里的净利润率也只有25.77%。在如今的芯片头部厂商中,或许只有英伟达的利润率能高于博通。
而能生产手机高端芯片的高通、企业级CPU的英特尔,愣是赚不过生产更廉价、制程更大芯片的博通。难不成那些廉价芯片里,有什么特殊的核心技术?
芯片行业里的微信
创业公司中,最赚钱的往往不是技术合伙人,而是销售合伙人。销售合伙人也常常是真正的一把手老板。
小芯片赚钱的秘诀,也不在于高超的技术,而是一种硅基世界的“人脉 ”,并和由此诞生出的网络效应。
以基带芯片为例,它不止是一个算力的技术游戏,它需要与不同的运营商进行连接、适配。毕竟每个地方运营商的网络频段、参数、规则都不同。通俗地说:信号和方言一样,是有“口音”的。苹果的伦敦腔再标准,它也无法说给陕北人。
这种与通讯商的适配要求,一下把芯片这门标准化的工业制造,变成了一种硅基层面的“社交”游戏。
于是,一个真正全球化的基带芯片,要适配全球数百家运营商,测试周期动辄一年。许多问题没有捷径,只能依靠经验,如果适配不好,手机就会出现信号不良和发热严重的问题。这也是苹果在基带芯片方面失败的原因之一:苹果拥有可以自研顶尖SOC的技术能力,但它作为新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和全球几百个运营商“搞好关系”。
这种极高的门槛,使得高通这种既得利益者难以被撼动,即便是苹果也不得不继续缴纳昂贵的溢价。其5G基带芯片市场规模常年在50%左右,而在手机SOC市场,高通的份额不过23%,第一的联发科也只有36%。显然,这种由“社交网络”构成的护城河,比最新的技术更加坚固。
不过在“社交”领域,最强大的芯片厂商并非高通,而是博通。毕竟硅基生命99%的信号都要通过它的芯片来传递。
这也理所应当成了博通的护城河。
在企业级硬件市场中,博通扮演着连接各种设备的角色。比如其PCIe交换芯片,它负责CPU、GPU互相之间的高速互联。英伟达的超级计算集群,就用到了大量的博通芯片来实现互联。
换句话说,各种硬件之间需要交流,而博通就是它们的“微信”。
小米在其 “四合一域控制器” 技术专利中解释了此举的原因:现有架构集成度低、协同少、硬件资源重复配置,且芯片选型受限。这一评价不仅仅指向了高通,也指向了英伟达在内的其他智驾芯片厂商。 除了对芯片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