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会妥协。”——这是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多个公开场合反复强调的一句口号。
从坚持直营销售模式,到拒绝为迎合市场而调整设计语言,再到对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孤勇式”坚持,特斯拉长期以来以“颠覆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姿态屹立于全球汽车行业之巅。其品牌内核,正是建立在“不妥协”三个字之上:不向传统妥协,不向用户习惯妥协,甚至不向监管压力妥协。
然而,2025年9月,一则来自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调查公告,以及特斯拉设计总监佛朗兹(Franz von Holzhausen)罕见的公开表态,却让外界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那个曾经宣称“隐藏式门把手永远不会改”的特斯拉,似乎正在悄然改变。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一改变并非源于技术突破或市场扩张,而是源于一场关于“知情权”的司法判决,以及一系列因“极简设计”而引发的安全隐患。这场“改变”背后,究竟折射出怎样的战略调整与生存逻辑?
隐藏式门把手的“理想”与“现实”
在特斯拉的所有设计元素中,隐藏式门把手无疑是最具标志性的创新之一。当车主靠近车辆时,门把手自动弹出,如同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极具仪式感。马斯克曾多次在社交媒体上盛赞这一设计:“它让车看起来更干净、更流畅”“空气动力学效率提升了,续航也更长了”“这是特斯拉DNA的一部分”。
从技术角度看,隐藏式门把手确实带来了空气阻力系数(Cd值)的优化。以Model 3为例,其风阻系数低至0.23,远低于传统燃油车,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续航里程。同时,隐藏式设计也减少了机械磨损,提升了整车的科技感与美观度。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随着车辆保有量的增加,隐藏式门把手的“副作用”逐渐暴露。尤其是在极端天气、电池低电量或电子系统故障的情况下,门把手可能无法正常弹出,导致车门无法开启。
2025年9月16日,NHTSA宣布对约17.4万辆2021款Model Y展开调查,原因正是“电子门把手失灵”。调查报告显示,已有9名车主投诉,称车辆在电池电压过低时,门把手无法响应,导致他们被锁在车外,甚至出现儿童被困车内、被迫破窗救援的极端情况。
更令人担忧的是,尽管车辆配备了内部手动开门装置,但多数儿童和部分成人并不知晓其位置或无法操作。这意味着,在紧急情况下,这一“备用方案”形同虚设。
消费者的“知情权”不容忽视
就在NHTSA调查发布前夕,中国北京大兴区人民法院对一起特斯拉车主维权案作出一审判决,进一步加剧了特斯拉的舆论压力。
案件起因于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张女士“车顶维权”事件。她指控特斯拉在事故处理中拒绝提供完整行车数据,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经过四年诉讼,法院最终认定:特斯拉作为经营者,有义务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判令其向张女士提供事故前半小时的完整行车数据。
这一判决具有里程碑意义。它首次从法律层面确认了智能汽车企业在数据透明度方面的责任。在传统汽车行业,车辆数据属于“黑箱”,消费者难以获取;但在智能电动车时代,行车数据(如加速、刹车、转向、系统状态等)已成为判断事故责任的关键证据。
特斯拉长期以“数据安全”和“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向车主提供原始数据,这一做法在行业内并不罕见。但北京法院的判决明确指出:消费者的知情权优先于企业的数据控制权。
这一判决不仅影响特斯拉在中国的声誉,也为全球智能汽车的数据管理设立了新标准。它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在智能化浪潮下,车企不能再以“技术壁垒”为借口,忽视消费者的权利。
从“我行我素”到“倾听用户”
长期以来,特斯拉的品牌叙事建立在“引领者”而非“迎合者”的定位上。马斯克坚信,用户需要的不是他们“想要”的产品,而是他们“应该拥有”的产品。因此,特斯拉可以取消换挡杆、取消仪表盘、取消传统按钮,甚至可以延迟交付、更改配置,而无需过多解释。
这种“乔布斯式”的产品哲学,在特斯拉早期确实奏效。它帮助特斯拉摆脱了传统车企的桎梏,快速建立起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忠实用户群体。
但随着特斯拉从“小众高端”走向“大众市场”,这种“不妥协”的姿态开始遭遇挑战。
首先,用户群体的多元化使得“极简主义”不再普适。早期用户多为科技爱好者,乐于探索复杂功能;而如今,越来越多普通家庭用户购买Model 3和Model Y,他们更看重安全、易用和可靠性。当“酷炫设计”威胁到基本安全时,用户的选择将不再感性。
其次,监管环境日益严格。无论是中国的数据安全法,还是美国的车辆安全标准,都在加强对智能汽车的监管。特斯拉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先上路,再合规”,而必须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法律与伦理风险。
最后,竞争格局的加剧也迫使特斯拉调整策略。比亚迪、蔚来、小鹏、小米等中国车企在智能化、服务体验和用户运营方面迅速追赶。特斯拉若继续“闭门造车”,将面临市场份额被蚕食的风险。
从“颠覆者”到“主流者”的必然转型
特斯拉的“改变”,本质上是其企业生命周期演进的必然结果。
在初创期,特斯拉需要以“不妥协”的姿态打破行业规则,吸引关注与投资;但在成长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企业后,它必须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面对更复杂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数百万车主、监管机构、保险行业和公众舆论。
正如苹果公司在iPhone 4“天线门”后开始重视工业设计的实用性,特斯拉也必须在“科技理想”与“用户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这场“改变”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成熟。它标志着特斯拉从“挑战者”向“领导者”的角色转变。真正的领导者,不是永远坚持己见,而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倾听反馈、承认不足,并做出调整。
那么,未来的特斯拉会变成什么样?可以预见,特斯拉不会完全放弃隐藏式门把手,但可能会进行以下改进:增强电子系统的冗余性,增加备用电源或机械触发机制,确保在低电量或故障时仍能开门;优化用户提示系统,在电池电量不足时,提前发出多级警告,提醒用户手动开门或充电;简化内部手动装置,将手动开门拉手设计得更显眼、更易操作,尤其方便儿童使用;数据透明化,建立更开放的数据访问机制,允许车主在事故后快速获取行车记录。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需要建立一种“用户中心”的企业文化。创新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极简设计也不应成为忽视人性需求的借口。
“不妥协”曾是特斯拉最耀眼的标签,但当“妥协”成为保障用户安全、赢得社会信任的必要选择时,改变便不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
特斯拉的这次“改变”,或许正是它从“颠覆者”走向“可持续领导者”的关键一步。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不仅要有改变世界的勇气,更要有直面问题的担当。
正如马斯克所说:“第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回归本质。而汽车的本质,从来不是“看起来很酷”,而是安全、可靠、服务于人。
当特斯拉开始重新思考门把手的设计时,它或许也在重新定义自己的未来——一个不再“不妥协”,而是“更负责任”的未来。
这,或许才是特斯拉真正的进化。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元方
运营 |泡芙 绷断的安全网 8月9日,大理苍山走失一小孩的消息传来时,方琦正在外地带一个户外研学独立营。那几天原本轻松的团队氛围变得有些紧张,每个时间节点严格清点人数,爬山不再往更高处走,反复向孩子们...
如今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标配,最初都曾是豪华车的专属,从奔驰1951年首创的安全车身,到沃尔沃1959年三点式安全带的普及,再到1981年奔驰的工程师将安全气囊作为选配安装在奔驰S级轿车上。 事实上,...
过去五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增长达11倍。而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型储能市场,近五年累计装机规模增加20倍。其中新型储能又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占比达95%-99%, “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