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消息,近日,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关,让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以前100公斤电池顶多支持500公里续航,如今有望突破1000公里天花板。这是怎么做到的?我们来一探究竟。
要理解这一突破,得先搞懂固态电池为什么还没有广泛走向市场?电池充放电全靠锂离子在正负极间“往返跑”。可以说,锂离子是电池中的“外卖小哥”,负责把电子从电池正极送到负极,固体电解质就是它们“送外卖”的“高速公路”。常用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硬度高、脆如陶瓷;而金属锂电极却软得像橡皮泥。这两种材料贴合时,就像把橡皮泥粘在陶瓷板上,界面处坑坑洼洼,这样难走的路,很影响电池充放电效率。
如今,我国多个科研团队纷纷出手,三大关键技术突破让“陶瓷板”和“橡皮泥”实现严丝合缝,有望解决固-固界面接触难题,彻底打通固态电池的续航瓶颈。
第一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的科研团队开发的“特殊胶水”——碘离子。在电池工作时,碘离子像“交通警察”,顺着电场跑到电极和电解质的接口处。主动吸引通行的锂离子过来,像流沙一样,哪里有小缝隙、小孔洞,就自动流过去填满。通过一番缝缝补补,电极和电解质能自己贴得严严实实,从而突破了全固态电池走向实用的最大瓶颈。
第二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柔性变身术”。科学家用聚合材料给电解质打造了一副“骨架”,让电池像升级版保鲜膜一样抗拉耐拽。弯折2万次、拧成麻花状都完好无损,完全不怕日常形变。同时,在柔性骨架中加入一些“化学小零件”,它们有的能让锂离子跑得更快,有的能额外“抓”住更多锂离子,直接让电池储电能力提升86%。
第三是清华大学的“氟力加固”。科研团队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氟的“耐高压本事”极强,电极表面的“氟化物保护壳”,能够防止高电压“击穿”电解质。这项技术在满电状态下经过针刺测试、120℃高温箱测试都不会爆炸,可以确保安全与续航“双在线”。
未来已来,固态电池的硬核技术突破,正在把新能源出行的“未来”变成“现实”。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高博远)
编辑 李忆林子
今年上半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景气下,我国动力电池产销以及装车量均保持快速增长。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销量、装车量分别为697.3GWh、48...
近期固态电池相关上市公司受到二级市场追捧,不少公司股价涨幅较高,6月以来,光华科技(002741.SZ)股价涨幅约35%。 硫化锂已逐渐成为固态电池电解质的主流路线,而光华科技是国内少数有能力量产固态...
9月8日,市场全天震荡分化,三大指数涨跌不一。截至收盘,沪指涨0.38%,深成指涨0.61%,创业板指跌0.84%。 板块方面,机器人、医疗器械、养殖业等板块涨幅居前,大金融、零售、算力等板块跌幅居前...
9月15日早盘,A股继续震荡上扬,创业板指高开高走,盘中大涨近3%,一度突破3100点,创3年半来新高。深证成指、沪深300等亦创多年新高。不过下跌个股远多于上涨个股,成交保持平稳。 盘面上,电池、...
7月中旬开始,受“反内卷”政策预期、规范矿权审核和部分企业停产检修等多重供给因素影响,碳酸锂价格反弹。8月11日,受锂矿停产消息影响,碳酸锂期货强势涨停,价格重返8万元/吨以上,同时带动了锂矿和整个锂...
二季度新能源车与储能“双轮”高增,带动锂电材料出货量增速环比提升,高镍正极、铜箔等环节价格企稳回升。8月末以来,材料龙头股价集体反弹,同向释放回暖信号。 王东岳/文 经历了近一年的去库存与价格磨底,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