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晟新能源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作为宣称“全球最大第三方锂电池回收”的企业,其IPO之路正面临历史业绩与现实经营的双重考验。
公司近两年半累计亏损近10亿元,2025年上半年末现金仅3661万元却背负着18亿元短期债务,资产负债率攀升至73.3%。在持续亏损、现金流恶化的情况下,公司仍持续扩张产能,其募资必要性与经营可持续性令人质疑。此番港股闯关,如何向投资者证明其能摆脱“越扩产越亏损”的困境,将成为上市的关键。
【持续亏损,偿债能力恶化】
金晟新能源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李氏五兄弟——李森、李鑫、李尧、李炎和李汪,担任着公司的不同核心岗位。五兄弟自1995年便携手创业,彼此合作深厚,目前合计控制着公司约55.69%的投票权,是一个典型的家族式管理团队。
公司具备回收电池正极材料及负极材料的能力,可以回收废旧锂电池中所有有价值的材料,并建立端到端生产能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算,金晟新能源是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企业。
主要业务模式,来源:招股书
然而,招股书揭示的公司财务状况近年来却持续恶化。2022年至2025年6月底(简称报告期),公司营业收入从29.05亿元下滑至9.37亿元(2025年上半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盈利能力方面,公司在2022年尚盈利1.51亿元,但从2023年开始便持续亏损,亏损金额分别为4.73亿元、3.44亿元和1.44亿元(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近10亿元。
经营业绩情况,来源:招股书
除了持续亏损,毛利率也剧烈波动,2022年为14.3%,2023年骤降至-5.4%,2024年为-4.1%,2025年上半年才回升至3.5%。这主要源于核心原材料碳酸锂价格的暴跌,其平均价格从2022年的42.69万元/吨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6.23万元/吨,跌幅高达85.4%。
在此期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从2022年末的48.5%升至2025年上半年末的73.3%,资产净值也从14.74亿元缩水至9.79亿元。更令人担忧的是其短期偿债能力,截至2025年6月末,现金仅3661万元,而一年内到期债务高达18.10亿元;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仅为0.5,远低于安全水平;流动资产净值已恶化至-10.29亿元,存在不小的偿债风险。
现金流常年为负更是公司内部造血能力缺失的直接体现。2022至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7.17亿元、-5814万元和-1.87亿元,直到2025年上半年才勉强转正至63.8万元。公司将亏损主因归结于“定价错配风险”(即高价采购原料与低价售出成品的时间差)以及存货减值。报告期内,存货减值累计达1.99亿元,碳酸锂价格的剧烈波动是核心诱因。
这些财务数据的恶化,不仅源于外部价格波动,也映射出公司经营态势和产销结构上逐渐积累的问题。
【客户供应商双集中,产能利用率下行】
报告期内,公司的经营结构问题在客户和供应商关系上进一步凸显。客户集中度显著上升,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52.7%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7.3%,其中最大单一客户占比从13.9%猛增至45.2%。这种高度依赖且没有股权捆绑的情况使公司业务极易受主要客户变动冲击。
客户集中度,来源:招股书
与此同时,供应商集中度也在提高,同期,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从45.3%升至51.4%,最大单一供应商占比从14.7%大幅升至35.2%(2025年上半年),反映出原材料供应稳定性面临考验。
然而,在客户供应商双集中的情形下,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却呈现持续下滑趋势。2021至2024年上半年分别为85.1%、74.1%、77.0%、72.3%,2025年上半年更骤降至53.2%(硫酸镍、硫酸钴分别降至51.6%、35.3%)。这种产能利用不足并非个案,而是行业整体严重产能过剩的缩影。根据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截至2024年底,工信部“白名单”企业名义年产能高达423.3万吨/年,但2024年全国实际回收量仅65.4万吨万吨,名义产能利用率低至15.5%。前端原料(退役电池)不足导致价格高企,而下游产品价格低迷,形成了“面粉比面包贵”的倒挂现象。
行业的结构性困境叠加自身的经营问题,使得金晟新能源在面对新进入的行业巨头时,压力倍增。
【巨头入局,四面受敌】
锂电池回收行业竞争正变得空前激烈。作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回收企业,金晟新能源的市场占有率却仅有2.8%,与第一名宁德时代投资的邦普循环(11.5%)差距显著。更严峻的竞争环境在于市场参与者众多且良莠不齐,尽管工信部“白名单”仅100多家,但2024年末我国电池回收相关企业超过16万家,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美团二季度收入上涨11.7%,净利润下滑89%,外卖竞争致销售开支增加77亿元 美团(3690.HK)发布二季度财报,收入约为918.40亿元,同比增加11.7%;经调整净利润约为14.93亿元,同比...
外卖大战,真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了! 没错,黄雀就是阿里! 你看,这是不少人,看到阿里巴巴Q2财报的第一反应。 讲真,很哇噻! 营收,看起来整体只增长了2%; 但这里面要考虑到,去年同期有处置高...
阿里与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的战火再次升级。 9月10日,阿里巴巴26周年当天,高德地图CEO郭宁在杭州西溪园区宣布推出“扫街榜”,并承诺“永不商业化”。 几乎同一时间,美团旗下大众点评宣布重启品质外卖服...
长期稳坐头把交椅的中信证券,在今年上半年憾失净利润冠军宝座,新合并的“巨无霸”国泰海通成为第一。这也是中信证券连续八年蝉联榜首后首次跌落“净利润一哥”之位。 根据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国泰海通实现...
交流美团,实名添加微信lihua759321进群 美团今日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如果只用一个字来表达美团第一季度各项经营指标表现,那就是“稳”。 而针对2025年第二季度开启的外卖大战、即时零...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楷楷 近日,刘强东又双叒叕登上热搜。6月18日,“京东黑板报”微信公众号发布《致全体酒店经营者的一封公开信》,宣布酒店商家参与“京东酒店PLUS会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