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热度的攀升促使商家积极调整策略,针对学生群体推出多元优惠套餐。从专属折扣门票到“装备租赁、课程培训、餐饮服务”的一站式套餐,精准覆盖学生群体的消费需求。学生群体的消费决策,也深刻影响着家庭支出。一个青少年滑雪爱好者往往能带动全家参与,催生出装备购置、异地滑雪旅行等衍生消费。这种“一人体验,全家参与”的模式,不仅放大了商业价值,更为餐饮、住宿、零售等周边产业带来新机遇,形成“冰雪经济”的消费生态圈。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室内滑雪的暑期表现也彰显出了反季节经济的巨大潜力。商家通过技术创新和环境控制,成功将季节性需求转化为全年性供给,不仅平滑了经营波动,更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艺术培训——一场教育“硬投资”
暑期向来是学生们暂时放下课本、拥抱兴趣爱好的黄金时段,而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艺术培训市场在盛夏时节愈发呈现出蓬勃生机。绘画、舞蹈、乐器等传统艺术门类不再只是课余的调剂,而是家长和学生眼中不可或缺的成长投资。
从需求端来看,家长及学生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成为暑期艺术培训市场火爆的重要驱动力。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艺术素养的积累对孩子的创造力、审美能力乃至人格塑造有着深远影响。这种认知的转变使得艺术培训从过去的“可选消费”逐渐转向“必要投入”。尤其在时间相对充裕的暑期,学生有更多精力沉浸于系统化学习,家长们也更愿意为高质量的艺术教育付费。
需求端的结构性变化,直接催生出市场供给的多元化发展,消费分层现象随之显现。高收入家庭倾向于选择一对一私教或国际化的艺术课程,中产家庭则更看重考级辅导和竞赛培训的实用性,而普惠型机构则通过小班教学满足大众市场的需求。这种多元化的消费选择,不仅为不同定位的机构提供了差异化的生存空间,也使得市场不断细分,催生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形态。
目前来看,短期集训课程凭借紧凑高效的特性成为市场主流,这类课程通常为期两周到一个月,设置5-15节高强度训练。考级辅导则成为另一大吸睛板块,尤其在乐器领域,许多家长将暑期视为冲刺考级的窗口期。机构顺势推出包含密集训练、模拟考试等环节的全流程服务,例如6月开始,各种机构开始陆续推出国美考级辅导班,价格普遍在千元上下。
暑期艺术培训的火爆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活跃。乐器销售在暑期前通常会迎来小高峰,根据《闽南日报》的报道,在暑假等假期,民族乐器的销售情况会比平日多30%。此外,画材、舞蹈服装等周边产品的销量同样随培训需求水涨船高。
暑期艺术培训市场的火爆,既是家长和学生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提升的体现,也是艺术培训机构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对艺术素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艺术培训市场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满足多元教育需求的同时,持续释放经济活力,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提升艺术素养的机会。
医美整形——悄悄变美,“趁热”逆袭
高考结束后,另一场关于“颜值经济”的消费热潮正悄然升温。据《2024年度轻医美消费趋势白皮书》公布数据显示,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变化,预计到今年的中国医美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3529亿元。
根据此前央视财经的报道,每年6-8月医疗美容机构都会迎来一波学生消费高峰,以18到25岁为主,数量比平时接近翻番,主要做双眼皮、隆鼻、打水光针等轻医美项目。不同于传统整形手术动辄数月的恢复周期,如今流行的“轻医美”项目正精准契合暑期时间窗口,暑期长达两个月的假期,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来调养身体,减少因术后恢复而对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的影响。
医美机构显然深谙时间就是商机的道理。早在五月份就开始布局“暑期档”营销策略,部分机构甚至推出“暑期焕颜专享”,将双眼皮、开眼角、祛脂祛皮等项目组合打包,学生则可以凭借学生证享受专属优惠。
除了学生的自身意愿,家长的支持也是推动这一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此前,南方都市报针对“暑期医美整形热潮”发起问卷调查,在参与问卷调查的800多人当中,家长群体中约78.92%表示支持,家长的观念转变,使得家庭在孩子医美整形方面的支出意愿增强,进一步刺激了市场需求。
同时,暑期变美的热潮也带动了如医疗器械制造、药品研发、美容护理产品等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医美机构的服务质量、技术水平和品牌建设也面临更高的要求。
暑期医美整形热潮是时间、观念、需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突破了传统服务业的边界,与教育、医疗等基础性消费产生交集。它不仅重塑了年轻群体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更为医美行业及相关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未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升级和市场的逐步规范,医美行业有望在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考驾照——迎来暑期“学生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出行需求的多样化,驾驶技能愈发成为一项必备技能。对于即将步入大学校园开启新生活的准大学生而言,利用漫长暑假考取驾照,既能充分利用时间,又能为未来的社交、实习与出行增添便利。大学生们也期望在假期集中精力完成驾考,避免学期内学业与学车的冲突。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数据,每年7-8月C1/C2驾照报名量占全年总量的22%-25%,远高于其他月份的月均8%-10%。
面对如此庞大且优质的客户群体,驾校纷纷出招,推出优惠政策是吸引学生报名的常见且有效手段。不少驾校针对学生推出专属学费优惠价,如凭学生证或高考准考证报名,可享受几百元不等的学费减免。
部分驾校还设置了团购优惠,鼓励学生组团报名,3人及以上组团,每人能再享额外优惠。这些优惠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及家长的经济负担,刺激了报名热情。
在培训方案方面,驾校也更加注重灵活性。不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一对一”教学服务,一些驾校还推出夜间练车服务,解决了部分学生白天有其他安排或怕晒的困扰。此外,个别驾校还增设了暑期集训班、考前模拟班,通过集中高强度培训,帮助学生在假期内高效完成驾考流程。
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部分城市驾校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引入多元课程内容。例如,北京部分驾校均采用VR模拟+AI机器人+人工教学的培训模式,提升学员的学车体验和复杂情况的驾驶技巧,增强学员实战反应力。
暑期考驾照市场的火热,不仅反映了当代学生群体对实用技能的重视,也体现了驾校精准把握市场需求的敏锐度。未来,随着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的普及和年轻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升级,驾培市场或将迎来更深层次的变革。
近视手术——被低估的“高需求”
暑期向来是不少学生选择进行近视手术的高峰期,今年也不例外。对于高考生而言,部分专业对视力有着严格要求,近视手术成为踏入理想专业的“敲门砖”。而对于大学生和其他学生群体,摆脱眼镜更多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
这种强烈的需求使得暑期眼科医院的近视手术咨询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美团数据显示,6月近视眼手术搜索量环比增长近251%,最新的“10秒摘镜”全飞秒类产品订单量环比增加超103%。因此眼科机构往往在暑期推出优惠套餐、快速通道等服务,甚至提供分期付款,进一步刺激消费。
当下近视手术市场展现出显著的“品质消费”特性。目前主流的近视手术主要涵盖两大类型:一类是角膜激光屈光手术,其原理是借助激光对角膜进行切削,从而将角膜塑造为契合近视度数的“光学镜片”,其中全飞秒激光手术(SMILE)与半飞秒激光手术(FS-LASIK)是较为常见的术式;另一类是晶体植入手术(ICL),该手术通过植入人工晶体来改变眼球的屈光状态,可以理解为给眼睛佩戴上高端的“隐形眼镜”,可逆性更强。
在费用方面,全激光手术的费用大概在1.6万元到1.9万元之间,飞秒激光手术价格大致在1-2万元,其中个性化飞秒手术的费用相对较高,全飞秒手术的费用大约在1.4万元到1.8万元,而晶体植入手术的费用更高,一般在3万元左右。
尽管近视手术越来越普及,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每种手术方式在带来清晰视力的同时,也存在不同的技术特点和潜在风险。全飞秒激光手术无法解决单纯性散光和远视等问题;半飞秒激光手术相对于其他术式,术后更容易出现干眼症状;ICL眼内晶体植入手术则可能面临感染、白内障、青光眼等风险,且晶体本身的价格也高于其他手术方式。
不过,无论技术如何升级,消费者的核心诉求不会变——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更清晰、更舒适的视觉体验。而近视手术市场的持续升温,恰恰印证了当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正在不断升级。毕竟,在“颜值经济”和“健康消费”的双重驱动下,一双清晰的眼睛,或许正是最好的投资。
音乐节/演唱会——来一场视听盛宴
作为线下演出传统旺季,暑期的演出市场也迎来了显著增长。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趋势及特点分析》显示,2024年大型营业性演出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票房收入达296.36亿元,其中5月、8月、9月、11月为票房高点。8月、9月更是达到了全年峰值。
暑期音乐节和演唱会的消费热潮,首先体现在门票的供不应求上。头部艺人热门场次的票务往往刚开售便宣告售罄,二级市场上的溢价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种供需矛盾背后,一方面是票务资源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则是年轻消费者的强烈需求。而票价的高企并未显著抑制需求,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演唱会的“社交货币”属性。
*惊蛰研究所摄
除了门票本身,围绕演出的衍生消费链条同样活跃,其中对交通和住宿的带动作用最为直接。大型演出往往集中在少数一线或新一线城市,外地观众占比可观,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大型演唱会跨城观演比例高达64.2%,二线城市演出跨省来看的用户占比达44.2%,四线城市省内跨城观演比例高达48.5%。这直接带动了高铁、航空以及周边酒店的预订量。
在观看演出之外,许多消费者甚至会提前规划行程,顺便完成一次短途旅游,这也进一步放大了文旅消费的乘数效应。而演出场馆周边的餐饮、零售业也会迎来短期爆发,形成以演出为核心的临时消费生态。例如宁波晚报曾报道,陈奕迅2024年8月在宁波连开6场,跨城来看演出的歌迷占了75%,直接带动了约6亿元的文商旅综合消费。
更值得注意的是应援文化和衍生品市场的繁荣。如今的音乐节和演唱会早已超越单纯的视听享受,演出现场的荧光棒、灯牌、定制周边等应援物品成为粉丝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商品单价不高,但凭借庞大的粉丝基数和强烈的情感消费属性,整体市场规模不容小觑。部分热门演出甚至催生了限时快闪店、联名商品等创新业态,进一步拓展了消费场景。
演唱会与音乐节所掀起的热潮,实则折射出体验式消费与文化旅游的深度结合。观众已不再单纯追求音乐演出内容,而是更加注重通过观演活动深入体验目的地文化特色。这种“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新型旅游方式,使得演出成为了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多地政府积极布局,通过筹办大型演艺活动吸引游客,打造城市品牌,带动文旅消费。以青岛为例,在开演唱会的期间,青岛文旅局就喊出“跟着演出去旅行”的口号,持演唱会门票可享受合作酒店折扣、景区门票优惠,以及交通补贴等多项福利。潍坊的风筝嘉年华群星演唱会期间,也推出了凭演出门票享受住宿优惠和景区门票减免等配套服务。
不过,这股热潮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票价过高可能会限制部分消费者的参与,而演出市场的火爆也可能导致部分商家盲目跟风,造成资源浪费。此外,如何在保障演出质量的同时,提升观众的观演体验,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总体而言,暑期演唱会与音乐节热潮展现出强大的消费活力,不仅为文化娱乐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的路径。未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以及市场的进一步规范,这一领域有望持续释放更大的消费潜力,推动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
总结
暑期经济的崛起,得益于一年一度固定假期的“天时”,以及年轻一代消费者在市场上逐步掌握话语权的时代背景。而暑期经济也成为观察年轻一代消费趋势的重要窗口。
特别是当学生们以多元化的消费选择,重新定义着暑期的价值与意义,产业上下游也因为供需关系带动的经济发展,面临产品和服务升级甚至是行业转型。未来,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暑期经济或将进一步向个性化、品质化、情感化方向演进,持续释放更大的市场潜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青春动能。
时代需要新物种,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是火爆的热门生意,是流行的创新产品,是新的生机。
总有人正年轻,总有事物正流行。流行的风往哪吹?新的浪潮从何处涌现?
惊蛰研究所联合21财经·南财号推出《新物种启示录》系列选题,希望通过一期期的深度剖析文章,以独特视角启发新物种灵感,和大家一起思考蓝图,穿越布满暗礁的海。
*本文为惊蛰研究所X21财经·南财号联合出品
华农财险正危机四伏。成立以来,股东方经历多个周期,先由农业系股东主导,再有华邦入股,国有股东光环逐渐淡去。如今,公司陷入困境,大股东股权遭冻结、偿付能力现“下坡路”、财务实力评级从“BBB”下调至“B...
新一轮的“腥风血雨”,即将席卷中国汽车市场。 上周五(5月23日),在没有任何预告的情况下,比亚迪主品牌旗下的“王朝网”和“海洋网”各自的销售负责人(路天,张卓)在微博上,先后发布了各自体系全新一轮促...
7月7日,市场全天震荡调整,沪指尾盘翻红,创业板指领跌。截至收盘,沪指涨0.02%,深成指跌0.7%,创业板指跌1.21%。 板块方面,电力、电网设备、稳定币、房地产等板块涨幅居前,生物制品、PCB、...
证监会的一纸新规,正在悄然改变公募基金的收费模式。5月初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 这意味着,你未来购买的主动权...
“Television”(电视),这个单词最早出现在英国人康斯坦丁·帕斯基为国际电联会议起草的报告中,时间是1900年。 历史早就忘了报告的具体内容——事实上也没有人关心,但自那时起,“电视”这一神奇...
当消费从交易行为升华为情绪共振,酷乐潮玩正用一只卡皮巴拉证明:最动人的生意,永远关乎人心。 中国潮玩,又又又又又杀穿东南亚了。 这次出海远征的,是国产潮玩IP「豚豚崽Tuntunzai」。作为酷乐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