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香港资管业人士告诉金妹妹,中资资管在香港有投资团队,但是没有投资体系,又缺少成熟的渠道网络,银行等主流渠道很少愿意替它们分销产品。
太保资管香港自身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
作为行业第三大寿险集团,太保集团早在2009年就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并于2010年成立了太保资管香港子公司。
然而其在港业务发展多年来低调缓慢,直到2021年才实现第三方资产管理规模的“零的突破”。
截至2024年底,太保资管香港总管理资产超过750亿港元。其中接近600多亿仍是集团自有资金,第三方委托资产规模仅约100亿港元。
此时,太保资管香港选择换道上山,首先得益于政策东风。
2024年国务院“新国十条”鼓励中资险企拓展海外及全球配置,香港打造加密资产中心的定位也为创新提供了窗口期。在这种氛围下,创新举动往往得到较高容忍度。
另一方面,也是现实所迫——与其在传统红海与巨鲨死磕,不如在RWA蓝海中争当领航员。
一旦通过RWA结构打开局面,太保有望成为新生态领军者。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太保切入这一领域,或既希望借新概念博得市场眼球,快速做大管理规模;也有意利用当下宽松环境,获取一些“政策红利”型收益。
03 拐点,还是“拐弯”?
尽管官方对RWA项目广为正向宣传,市场上对此模式的质疑之声一直不绝于耳。
一位长期研究加密金融人士向金妹妹表示,目前业内火热的众多RWA项目,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套利行为。“手段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他解释道。
据其介绍,一种典型玩法是所谓“左手倒右手”:项目方向公众宣称发行某种资产代币,理论上任何人都能认购交易,但发行方往往会通过关联一方,买入大量头寸。
表面看产品销售一空、交易活跃,实际上资金仍在关联方内部空转。这既营造了繁荣场面,又实现了资产腾挪和收益转移,可谓“两全其美”的套路。
区块链交易的匿名性(仅显示钱包地址)也为利益输送、洗钱等操作提供了空间。
太保与协鑫的合作项目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投资价值?该人士看法颇为审慎。
他指出,RWA概念宣称的一大好处是降低投资门槛、扩大参与群体,理论上提升了投资的普惠性。
但关键在于:标的资产本身确有投资价值,且有真实需求为基础。
协鑫计划将低碳颗粒硅等资产上链发行代币。然而目前光伏行业正处寒冬,公司股价长期低迷,无论机构还是散户对其股票兴趣寥寥。
“如果连二级市场股票都缺乏买盘,转成数字代币就会有大批投资者抢购吗?只能打个问号。”该人士表示。
换言之,缺乏真实供需支撑的代币发行,很可能只是炒作概念。
RWA概念之所以得到官方鼓励,正是因为其潜在的金融创新价值——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为传统金融难覆盖的领域引入新的资金,盘活实体资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从监管角度看,支持合规的RWA试点,有助于探索出一套平行于现实金融体系的链上金融基础设施。
但创新不等于没有基本面要求。长期看,资产价值仍由供需关系决定。若脱离了真实经济价值,一味在链上“空转”,最后很可能变成一地鸡毛。
太保资管香港主动选择了一条更陡峭、更未知的山路——Web3。RWA 的叙事,为它提供了 技术想象力,稳定币热潮带来了市场噪音;而传统资管业务的透明存在感,给了它搏一把的冲动。
赛道确实拐了一个大弯,但弯道能否真正加速,取决于资产上链后是否真的更值钱。并且,能否成功,还取决于故事能否说服最挑剔的长期资金。
如果能,太保会成为第一个在 Crypto 世界拼出“保险资本”品牌的中国玩家;如果不能,这场跨界尝试,很可能又被写进“概念故事集”。
在加密市场,“快就是一切”;在保险资管,“稳才是生命”。当“快”与“稳”绑在同一辆车上,弯道超车的速度与安全,原本不易兼得。
太保香港,已经踩下了油门。方向盘稳不稳,得看接下来的几个“回头弯”。(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朱启 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Web3研究中心负责人 李小舟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 Web3研究中心会员Asseto首席执行官 2025年7月30日,美国证监会(SEC)宣布启动了“加密项...
具体参见2025年7月20日报告《链上真实资产RWA详解——数字资产系列研究一》,如需报告全文或数据底稿,请联系团队成员或对口销售。 20250720-链上真实资产RWA详解,李超宏观研究与资产配置,...
你听说 Figure 要上市了吗?一家估值曾高达 32 亿美元的 RWA 独角兽,悄悄向 SEC 提交了 IPO 文件,没有公布时间,也没有宣布融资规模。一如既往,它擅长制造“即将兑现”的想象。 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