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寿司郎,吊打高端日料

客服微9964384317小时前财经知识1

寿司郎中国__寿司郎元气

寿司郎用一套高效的工业化体系,碾压了那些故弄玄虚的「匠人叙事」,回归了一种本该如此的「商业常识」。

去年北京寿司郎西单大悦城店开业,排队直冲1700多号 ,有人硬等10个钟头,非要吃上这顿寿司。

这两年,寿司郎在全国各地的门店,从天津到珠海,基本上都需要排队等位。黄牛们更是嗅到了商机,一个排队号能炒到几十上百块,甚至专门开发出了山寨版的官方小程序,来以假乱真。

所以,这个寿司郎到底是什么来路,为什么一个人均150的寿司店,就能让大家心甘情愿排队?

这期内容,我们就来聊聊寿司郎,到底是怎么回事,又是怎么火起来的。

01

我们先来说说国内的寿司店生态。

在寿司郎进来之前,国内的寿司店,好像是集体魔怔了一样,装修是一个比一个装,价格是一个比一个贵。

比如说前两年很火的Omakase。

这个词听起来就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让人想起各种日式概念,什么侘寂、物哀、枯山水。

但实际上,它的本意很简单,就是「您看着安排」,它是一种没有固定菜单,由主厨决定菜品的用餐方式。

Omakase的经典画面是,在原木风格的餐厅,昏暗的灯光打在吧台上。

一位表情严肃的「寿司仙人」站在你面前,用一种近乎于宗教仪式的虔诚处理着食材,告诉你,这是什么鱼,经过了哪些处理。

再或者店名,取名取个「鮨」字,大众点评一搜,全是人均500起跳的店。

02

但是,寿司郎这个日本回转寿司连锁店,情况却完全不同。

寿司郎的创始人是大阪一家传统寿司店主,这家店创立于70年代,后来开始规模化扩张。

今天,寿司郎已经在日本销售额第一,它的年客流量甚至超过日本总人口。

2021年9月,它在广州开出第一家门店,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此后在北京、天津等地开出了几十家门店。

它的店里没有「大师」教你做人,只有点餐大屏幕和回转传送带任你差遣。

你可以吃到八块钱的焦糖鹅肝、十块钱的金枪鱼大腹,还有十五块钱的厚切生三文鱼。

之所以很多人排队,是因为他们认为,寿司郎在用人均一百多的价格,做出了人均三五百的店里才有的品质。以前花大价钱才能吃到的东西,在这里不要一两千,也不要八九百,只要一两百。

听到这里,肯定有朋友会说了:「你先等等,人均一百五还叫性价比?我家楼下的N多寿司、鲜目录寿司,二三十块钱就能买一大盒,直接吃到撑,而且人均一百五也谈不上便宜啊。」

这句话呢,确实也没错,在国内市场,人均消费二三十的寿司店也有不少。

但是,此寿司非彼寿司。

那种超低价的寿司,更像是一种魔改后的小零食。为了控制成本,它们用的鱼肉品质非常有限,更多的是靠各种沙拉酱、肉松、蟹肉棒和油炸物来填充口感。

人均150也确实谈不上便宜。但是,价格,是一种相对的心理感受。

之前那些高端日料,已经把「人均五百以下没有好寿司」的思想钢印打在了消费者心中,顾客的预期被拉到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

这时候,寿司郎这个用料扎实、价格诚恳的正常选手,反而像是一个异类,受到顾客的追捧。

而且,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这种「日料就该很贵」的观念,本身就是被营销出来的。

03

我们先过一遍寿司的发家史,你会发现,这个你以为充满了日式传统的东西,其实只有一两百年的历史,而且都谈不上日本原创。

比如早在汉代,我国就出现了寿司的思路,把盐和米饭一起发酵,等它熟成了再吃,这就是「鲊」(zhǎ)。

到了南北朝时期,贾思勰更是在《齐民要术》里,用了整整一节来详细介绍各种「作鱼鲊」的方法。根据日本学者的考证,这项技术正是在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代,由中国传入日本。

到了19世纪初,江户(也就是今天的东京)诞生了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握寿司」,这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寿司主流。

但是这时候的寿司,远谈不上什么高端料理,而是一种街头小吃,可以让忙碌的劳工快速充饥。

这些地方往往连个座位都没有,大家都是直接站着用手吃,吃完抹抹嘴就走。

没错,寿司在一开始,只是一种城市快餐而已。关东大地震之后,很多寿司师傅背井离乡,把这种食品带到日本各地。

今天所谓的Omakase,其实是寿司市场上的一个「特殊存在」,根本代表不了大多数。

日本经济发展后,产生了庞大的富裕阶级和中产阶级,寿司也开始了「精英化」叙事。

高端的寿司店开始出现,服务于小众特定人群。寿司师傅的角色也从街头小贩,成了手工匠人。

而占据日本寿司市场一半份额的类型,就是「回转寿司」店。

回转寿司的发明者,叫白石义明。1958年,他受到啤酒厂传送带的启发,开出了世界上第一家回转寿司店「元禄寿司」。

这种店用传送带取代了人工送餐,仅仅几位寿司师傅,就可以为大批量顾客服务,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1970年,元禄寿司在大阪世博会上的展馆大获成功。1978年专利到期后,回转寿司模式被大量模仿,逐步成为日本寿司市场的主流形式之一。

目前,日本寿司市场规模共1.5万亿日元,寿司郎、滨寿司这些回转巨头,就占到了7500亿日元,相当于是寿司市场的汪峰。

大多数日本人认知中的「吃寿司」,就是以街边店和回转寿司为代表的平价店。

但是在中国市场,就有点变味了。国内市场几乎是跳过了平价店阶段,直接被灌输了「寿司等于高级日料」的观念。

这种认知的形成,那部《寿司之神》纪录片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部片子讲述了一位叫小野二郎的寿司师傅,如何以其极致的追求,经营着一家米其林三星寿司店。它极大地神化了寿司师傅的「职人」角色,将寿司塑造成了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昂贵艺术品。

此外,各种「天妇罗之神」、「鳗鱼之神」、「煮饭仙人」也开始出现,他们的徒子徒孙也在国内开出了各类天价日料店。

其中鱼龙混杂,许多人学了个皮毛,就开始装神弄鬼,想在市场上赶紧割一把韭菜。

结果就是,我们虽然有了全世界最昂贵的Omakase,却没有更大众的高品质平价寿司店来作为「锚点」。

消费者没有参照物,以为吃日料就等于「大出血」。

在这样的市场上,寿司郎的火爆就不奇怪了,因为它的出现,恰恰就是一次「正本清源」。

它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它只是把日本寿司生态里,占据主流的类型,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填补了巨大的市场空白。

04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寿司郎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

从2002年起,他们就在每个寿司盘底下装了个IC芯片,实时记录这盘寿司是什么、什么时候做的、在传送带上走了多远,以及最后被谁拿走了。

这些芯片每年还会收集超过10亿个数据点。算法能根据顾客类型、历史消费、实时点餐的情况,精准预测未来顾客最想吃什么,把生产指令直接发给后厨。

后厨也配备了不少寿司机器人,他们可以配合寿司师傅快速出餐,而且做得非常标准。

前厅也一样,自助取号、大屏点餐、传送带直送、自动结账,所有环节都尽可能地自动化,大大减少了对昂贵人力的依赖。

在压缩运营成本的同时,寿司郎还维持了水准之上的品质。

一般餐厅为了利润最大化,会把食材成本控制在30%以下,但寿司郎的比例能达到50%左右。这意味着你花的100块钱里,有一半,都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你嘴里的那片鱼肉。

寿司郎还废除了中央厨房模式,坚持所有食材都在门店内完成从切片到捏制的全过程,进一步保障了端上餐桌前最后一刻的新鲜度。

这让它在平价市场里,也能提供超过同行的品质。既然这样,顾客认可它也就不奇怪了。

寿司郎的现象级成功,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我们越来越厌倦为那些过度包装的仪式感买单,我们渴望回归商业的本质:一分钱,一分货。

寿司郎用一套高效的工业化体系,碾压了那些故弄玄虚的「匠人叙事」,回归了一种本该如此的「商业常识」。

「寿司之神」们,在这种「寿司之郎」的打击面前,会越来越不堪一击。

当然,寿司郎也并非完美无瑕。随着门店越开越多,品控不一的抱怨时有出现;前员工举报的食品安全风波,也为其敲响了警钟。而滨寿司、元气寿司等同行的价格战,也让平价寿司赛道变得越来越「卷」。

而如果能卷到寿司价格更亲民,用料也更好,对消费者来说,总归是好事。

【参考资料】

寿司郎 维基百科

寿司郎仍在制造排队长龙 界面新闻

寿司郎挺进北方市场,但在内地它不是很赚钱 界面新闻

寿司郎华东首店落地苏州 中新网江苏

排队2小时起,堪比寿司界“迪士尼”,寿司郎凭什么火了? 首席商业评论

前员工举报寿司郎:长期提供变质食物 南方都市报

回转寿司品类“翻红”,“日本失去的30年”正在中国上演? 餐饮老板内参

餐饮倒闭潮下,“寿司郎”为何继续在华扩张? 东方新报

被热捧的寿司郎热度下降? 成都商报

寿司郎排队10小时,黄牛都看不下去了 广州日报新花城

日本餐饮食材展|日本的代表性美食——寿司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日本食品出口展

关注IC实验室视频号

_寿司郎元气_寿司郎中国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相关文章

“寿司界也有自己的萨莉亚?”不想被伪高端日料忽悠的打工人排队吃三文鱼版穷鬼套餐

“寿司界也有自己的萨莉亚?”不想被伪高端日料忽悠的打工人排队吃三文鱼版穷鬼套餐

这一年流行下沉、流行县城经济,最贴心的说法叫做“把价格打下来”。 但永远有人稳如泰山怎么打都“打”不动,比如日料,关于日料卖给中产、卖得高级几乎可以写出一本书就叫做《解析当代日料的800种卖贵方式》。...

“寿司界也有自己的萨莉亚?”打工人排队吃三文鱼版穷鬼套餐

“寿司界也有自己的萨莉亚?”打工人排队吃三文鱼版穷鬼套餐

来源: Vista氢商业(ID:Qingshangye666) 这一年流行下沉、流行县城经济,最贴心的说法叫做“把价格打下来”。 但永远有人稳如泰山怎么打都“打”不动,比如日料,关于日料卖给中产、卖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客服微信:BT86616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